老人戴助听器有哪些利弊?

如题所述

老人戴助听器好,老人戴助听器可以帮助老人更好的聆听。

有些老人觉得戴助听器就说明聋了,还有人认为戴助听器会导致听力下降。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助听器只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聆听,相反,不佩戴助听器反而会导致听力下降越来越快。

另外,老人不要图省事,在双耳均有听力损失的情况下只戴一个助听器,不仅影响聆听效果,还会导致听声音缺乏方向感,使佩戴助听器的耳朵听力下降更快。

老人配助听器,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检查。有些助听器经销商担心客户流失,不要求客户去医院做听力测试就直接推荐产品,或只让客户简单做个测试,这样会导致助听器并不适合老人的实际情况。

扩展资料:

有些老人配了助听器后就希望立竿见影,效果肯定会有,但不会一下就那么明显,因为戴助听器有1~3个月的适应期。

刚戴上可能不舒服,出现耳朵发闷、发胀的现象,甚至个别人还会出现刺痛的感觉,所以初戴助听器的老人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助听器别等失聪了才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8
1、老人戴助听器的好处

老人在听力下降的时候,往往会一侧严重,另一侧较轻,所以容易造成大脑反映的缓慢,甚至会影响交流与表达。对于听力下降明显的老人,戴上助听器,还可以减缓听力减弱的速度,让老人可以在正常的大脑发育与交流中有很大的好处。

2、老人戴助听器的不利因素

老戴助听器,如果不是因为听力明显下降,会容易造成一种依赖,而且对于有一定听力可恢复情的耳聋情况,也的确是会因为依赖的原因,所以会把这个较弱的听力也被助听器替代,所以也有不利的地方。

3、什么样的老人更适合戴助听器

老听力明显下降,而且经过医生的正确诊断,需要戴助听器,才能戴助听器,不能因为自己觉得听力下降就自已买个助听器来用,这种没有原则的使用,并不科学,而按照科学的方法使用,才能让助听器更好的发挥作用。

戴与戴看的不同助听器的质量,而是主要看你的听力下降的症状,对于这样的基本情况确定来说,要保证助听器的使用方便,其实判断是不是能戴,即要考虑医生的意见,也要合理选择最适合的产品,保证让自已可以受益于助听器本身,而不必被其副效应累及。
第2个回答  2019-04-07
助听器的利弊:
对于失听者,他们既有共性,又因人不同而差异较大,其中,有先天性聋和后天性聋,有遗传性和非遗传性聋,有外伤性聋和药物中毒性聋,有老年听衰退性聋以及各种病变引起的耳聋,这些聋的病因不同、程度不同、还有失听频率段的不同,所以,对助听器的适配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1、
气导式助听器。由于是耳塞式或耳机,是将声音送给耳朵听,所以:
(1)受功率的限制只适应部分轻度聋患者。
(2)助听器的频率响应必须附合听力图的要求,即在需要补偿的频率必须达到失听db的要求,而在非重点补偿区必须同时衰减到要求,否则,出现了要么在需要补偿的重点补偿的不够,要么在需要衰减的频段衰减的不到位,结果造成了声音小了听不见(重点补偿区),声音大了又“耳振”(非重点补偿区)。因为在人们说的每一段完整的名子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不同频率的成份,使用者总感到不清晰,不得劲。
(3)如果使用者偏至于神经性聋,这种气导式助听器很难挑起听骨链的振动,难以与内耳发生听作用,他对重度耳聋的作用微微。
(4)在补偿曲线不合适的情况下,耳机的声音越大,越容易引起昏晕或呕吐。
2、
人工手术耳蜗
这是针对重聋患者解决助听的一种好方法,它的缺点是:
(1)手术前必须做出听力图,以确认他是否有残余的听神经,如果听神经不存在则无效。
(2)手术后的听力对不同频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且1000hz以下受损较重。
(3)目前的费用昂贵,不符合我国国情。
3、
骨导式助听器。它和手术式中耳植入产生振动的机理一样,也是以音频的振动直接作用于内耳的耳蜗和听神经,它的最大好处是不手术,无风险,使用后不但对名个频率段的听力没有损伤,还能充分调动起残余听神经的灵敏度,促进恢复听功能,通过头颅骨“听”声,没有“耳振”或噪声,对重度失听者不昏晕,聆听清晰而且价格低廉,它的缺点是:(1)对失听达120db没有残余听神经者无效。(2)需要戴一个头卡(当然也可以将骨振器放在帽沿内以掩饰其外露)。
第3个回答  2019-03-24
助听器的利弊:
对于失听者,他们既有共性,又因人不同而差异较大,其中,有先天性聋和后天性聋,有遗传性和非遗传性聋,有外伤性聋和药物中毒性聋,有老年听衰退性聋以及各种病变引起的耳聋,这些聋的病因不同、程度不同、还有失听频率段的不同,所以,对助听器的适配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1、
气导式助听器。由于是耳塞式或耳机,是将声音送给耳朵听,所以:
(1)受功率的限制只适应部分轻度聋患者。
(2)助听器的频率响应必须附合听力图的要求,即在需要补偿的频率必须达到失听db的要求,而在非重点补偿区必须同时衰减到要求,否则,出现了要么在需要补偿的重点补偿的不够,要么在需要衰减的频段衰减的不到位,结果造成了声音小了听不见(重点补偿区),声音大了又“耳振”(非重点补偿区)。因为在人们说的每一段完整的名子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不同频率的成份,使用者总感到不清晰,不得劲。
(3)如果使用者偏至于神经性聋,这种气导式助听器很难挑起听骨链的振动,难以与内耳发生听作用,他对重度耳聋的作用微微。
(4)在补偿曲线不合适的情况下,耳机的声音越大,越容易引起昏晕或呕吐。
2、
人工手术耳蜗
这是针对重聋患者解决助听的一种好方法,它的缺点是:
(1)手术前必须做出听力图,以确认他是否有残余的听神经,如果听神经不存在则无效。
(2)手术后的听力对不同频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且1000hz以下受损较重。
(3)目前的费用昂贵,不符合我国国情。
3、
骨导式助听器。它和手术式中耳植入产生振动的机理一样,也是以音频的振动直接作用于内耳的耳蜗和听神经,它的最大好处是不手术,无风险,使用后不但对名个频率段的听力没有损伤,还能充分调动起残余听神经的灵敏度,促进恢复听功能,通过头颅骨“听”声,没有“耳振”或噪声,对重度失听者不昏晕,聆听清晰而且价格低廉,它的缺点是:(1)对失听达120db没有残余听神经者无效。(2)需要戴一个头卡(当然也可以将骨振器放在帽沿内以掩饰其外露)。
第4个回答  2019-03-18
老人戴助听器可以减缓听力下降的趋势,提高听力,增强言语识别能力,有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流,提高生活质量,若听力下降长期不进行干预,容易形成老年痴呆。如果老年人选配或佩戴助听器不恰当,则容易形成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对听力造成二次损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