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人是真能喝还是度数低,为何有些能够按坛喝?

如题所述

在《水浒传》中,武松经过景阳冈的一家酒店,被店家的旗号"三碗不过岗"吸引,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他豪饮了十八碗酒水之后,趁着酒壮英雄胆,赤手空拳打死了吊睛白额虎,从此名声大振,成了家喻户晓的打虎英推。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对武松的酒量感到惊叹,实际古人在饮酒助兴时,常常连续喝下好几坛酒都不会醉,就算是宴请宾客时使用小酒杯,也都斟得满满的,一饮而净。那么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呢?是不是古人的酒量普遍比现代人大?其实不然,古代的酒在制作工艺等各方面都没有现代成熟,因而早期的酒度数大多不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关于我国酿酒的历史还得追溯到几千年前。

正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相传他在黄帝时期负责看管粮食,农耕文化的兴起使得粮食大丰收,杜康为减少粮食腐烂绞尽脑汁,有一次他闲来散步,偶遇了几棵枯死的大树,他灵机一动,将粮食倒进了空荡的树干里,同时节省了储粮的空间。谁知过了不久,杜康前来查看粮食,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来树干中的粮食经过这段时间的发酵风干,开始沿着树干缝隙,由里向外渗水,并散发着浓烈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难怪吸引了周围的动物前来品尝,醉得横七竖八。杜康便将这渗出来的水打包回去给人们品尝,大家赞不绝口,从此开始了他的酿酒生涯,"杜康酒"因此有着"贡酒"之美誉,酒也在民间普及起来。这个神话故事从侧面说明,早期的酒以纯酿制造为主,口感非常健康纯正。

我国古代酒的文化演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北宋末年以前,古人主要以谷物或是水果为原材料,制作工艺简单粗糙,时常残留发酵的杂质,因而也叫浊酒,度数维持在八九度左右,最高不超过十五度,类似于现代的饮料酒、甜酒等。所以古人虽然酒量大,但只是数量上的优势,如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斗酒吟诗乃是家常便饭。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表达了作诗之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的人生感慨。因此这种低度数的发酵酒成为了聚会的必备佳品,而且古代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优越,酿出来的酒原汁原味,具有舒筋活血,解渴养生的作用,这也成为了古人无酒不欢的原因之一。


到了宋末元初,蒸馏技术传入我国,古人已经不满足于低度数的米酒或是黄酒了,开始出现高度数的蒸馏酒,即所谓的白酒。这种酒是将醪糟高温加热,经过富集提纯,浓度达到最高,口感变得辛辣刺激,度数可达30到65度,喝了还有抵御严寒的功效,在温度低的东北地区很受欢迎,此时酒的成色品质已经接近于现代白酒。蒸馏酒的出现象征了古代酿酒技术质的飞跃,但因为成本较高,民间百姓还是青睐于低度数的发酵酒,直到清军入关,满蒙贵族偏爱这种烈性酒,随后将它传入了千家万户。


当然古人的大智慧不仅体现在制作酒上,他们懂得物尽其用,因而衍生出药酒的历史。神医华佗做手术时,曾使用麻沸散和酒而服,起到镇痛麻痹的作用。古人还将虎骨、三鞭等药物放入酒中浸泡,可以达到固本壮阳、强身健体的效果。可见酒不仅是饮用佳品,利用得当也是一剂良药。

到了21世纪,"杜康酒"的制作方法早已失传,但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酿酒经验,酒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市场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酒产品,主要分为洋酒和国酒两大类,饮用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比如黄酒由于性缓有甜味,可以加生姜片温烫,冬天宜加鸡蛋,夏天适合冰镇,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酒方式逐渐成为一种讲究。


在部分酒吧或是餐厅,还兴起了调酒师之类的新型职业,他们负责调配各类酒水,同时调动气氛,让客人感受到酒文化的风土人情。现代人压力大,喝酒不仅是为了助兴,更是为了应酬,很多时候觥筹交错中一笔生意就谈成了,因此酒成为了交际场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8
古时候酒的度数低,古代的酒是浊酒,类似我们现在的米酒,度数很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酒酿,因此就出现了按坛喝的现象。
第2个回答  2020-10-04
古时酒的制作技艺并不成熟,保存的也没有现在的好,度数都非常低,人们按坛喝并不会醉,并不是能喝。
第3个回答  2020-10-04
古代的酒是低度数的酒,因为古代没有蒸馏技术,是靠粮食和水果酿制的酒,所以也叫浊酒,用来解渴的,一般5-10度。
直到宋代有了初步蒸馏技术,度数才提高,但也不会超过15度,所以才会出现按坛喝的局面。
第4个回答  2020-10-04
是度数低,古代的酒浓度没有那么高,喝下去之后没有现在的酒那样烈,所以能够按坛喝,千杯不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