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须有疑,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如题所述

读书须有疑,文章启发:

宋人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

一是不能怀疑一切,什么都不信,那样就没有书可以读了。在这方面的例子还是笛卡尔,笛卡尔由于所处的时代,他怀疑一切,怀疑一切旧的书本知识,于是抛开书本自己亲自实践,他只相信自己亲眼看到和用理性感觉到的东西。他说:“一到年龄容许我离开师长的管教,我就完全抛开了书本的研究。我下定决心,除了那种可以在自己心里或者在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到的学问以外,不再研究别的学问。”笛卡尔的怀疑精神有其历史时代性,他认为旧的逻辑和法则已经不能产生新知识了,已经与时代的需求相背离了。我们坐拥现代科学知识高度积累和发展的今天,要鼓励怀疑精神,但不能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就像在上文中我们看到的,笛卡尔还是很崇尚读书的,尤其是读圣贤书。就像比尔·盖茨没读完大学就开始创业,而且还成就了世界首富、科技领袖的伟业,但不能以此就鼓励所有大学生都放弃学业,开始创业的梦想,然后寄希望于“万一实现了呢”!

二是不能囫囵吞枣,什么都不怀疑,全都依样吞下肚。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至高境界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这方面,我愿意援引罗素作为例子。罗素出生在一个基督教世家,祖父是英国圣公会教徒,祖母是苏格兰长老会教友,后来又成为一位论教派的教徒。罗素从小就受家庭熏陶,接触不同的教派、教义和信仰,并开始产生研究的兴趣,由于研究开始产生了怀疑。根据他的自传:“一直到大约15岁为止,我都相信一位论教义。在这个年纪,我开始对支持基本的基督教信仰的那些假设的合理论证做系统的研究。我花了无数的时间冥思苦想这个问题。因为怕人感到痛苦,我不敢向任何人诉说我的沉思。我也因逐渐失却信仰而且不得不保持缄默而感受到剧烈的痛苦。我想,如果不再信仰上帝、自由和永生,我会很不快乐,然后我发现支持这些教条的理由都极不可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3
文档介绍:读书须有疑.ppt读书须有疑
——选自《训学斋规》
读书须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须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需有疑》中的“疑”可真多,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读书需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你能说出几个带“疑”的四字词语吗?
迟疑不决、疑鬼疑神、毫无疑义、质疑问难、
狐疑不决、形迹可疑、无可置疑、自信不疑、
半疑半信、迟疑未决、半信半疑、满腹狐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译文
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
译文
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
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译文
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译文
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第2个回答  2020-10-13
解释:

刚开始bai读书时,没有疑问;读着读着,渐渐du产生疑问,读到一半时,每zhi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dao再往下读的时候,疑问就会。慢慢地解开,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到这时,所有的疑问都被解开,才能称得上是学习。读书的人,老师要教导应该心存疑惑,有了疑惑,就应该把疑惑解开,这才是学习的进步。

原文: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此文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读书须有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