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为什么会受到朱元璋的器重?

如题所述

徐达,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卒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永年乡人,出生在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农民领袖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发动农民起义,组织红巾军,反抗元朝的黑暗统治。第二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响应,元朝政府慌忙派兵镇压。这些官军腐败透顶,他们不敢与红巾军对阵,整天四出烧杀掳掠,捉拿无辜百姓,冒充红巾军俘虏,押到官府去报功领赏,搞得民无宁日,怨声载道。徐达祖祖辈辈深受官府和地主压迫剥削之苦,心里早就愤恨不平,如今又目睹官军的种种暴行,更激起满腔的怒火,他暗暗下定参加起义、推翻元朝的决心。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参加了郭子兴队伍并已担任亲兵九夫长的朱元璋,回到家乡募兵,徐达听到消息,立即“仗剑往从”,前去投奔。他同朱元璋的出身、境遇和志向大体相同,两人一见面就谈得十分投契,朱元璋决定把他留在身边,做自己的助手。从此,他便成为一名红巾军的战士。

不久,朱元璋带领二十四名贴心的将士南略定远,徐达随同前往。他们在定远收编几支地主武装,依靠这些力量,迅速攻占了滁州(今安徽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徐达在这些战役中,不仅作战勇敢,而且“时时以王霸之略进”,对朱元璋提供了不少很好的计策,开始崭露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朱元璋为他向郭子兴请功,说他的智虑和材略皆在众人之上,建议把他提拔做军官,郭子兴便任命他为镇抚。当时朱元璋不过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名小头领,“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徐达与汤和等人“奉约束甚谨”,帮助他逐步树立威信,确立领导地位。后来,郭子兴同另一起义首领孙德崖在和州发生冲突,郭子兴在城里拘捕孙德崖,孙德崖的部众也在城外捉住朱元璋。郭子兴提出以孙德崖交换朱元璋,但双方谁也不肯先放,怕对方不守信用。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徐达挺身而出,冒着被杀的危险,到孙德崖的军中去做人质,换回朱元璋。待朱元璋回到城里,郭子兴再放回孙德崖,孙德崖回到营地,才把徐达释放回城。朱元璋感激不尽,对徐达也就更加信任和器重了。

徐达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朱元璋接替病逝的郭子兴执掌起义军的领导权,决定渡江夺取集庆(今江苏南京)。徐达与常遇春率领前锋部队,乘风举帆,冒着敌人雨点般的利箭,强登牛渚矶,使后续部队得以顺利渡过长江,攻占采石和太平(今安徽当涂)。元朝军队不甘心太平之失,妄图重新夺回太平。元将蛮子海牙和阿鲁灰等用巨舟横截采石江面,封锁姑孰口,地主武装头目陈埜先及其部将康茂才又从水陆两路,分兵进逼太平城下。

朱元璋在城中督兵防守,徐达则与邓愈以奇兵绕到敌后,在襄阳桥埋伏起来。陈埜先率众来攻,中伏被擒。蛮子海牙见陈埜先被俘,不敢恋战,忙从采石撤兵,退守裕溪口,太平终于转危为安。接着,徐达独自率领数千精锐,往东攻占溧水、溧阳,从南面包抄集庆,切断集庆守敌与南面敌军的联系。然后会同诸路水陆大军,在第二年的三月攻占了集庆。

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着手建设和发展以应天为中心的江南根据地。

当时的应天,除了南面有几股零星的元军和地主武装,北面是韩林儿、刘福通,西面是徐寿辉、陈友谅,东面是张士诚,他们都是反元的起义队伍,正好构成三面屏障,把元军挡在外面。根据这一形势,朱元璋决定集中主要兵力夺取东南一线的元军据点,并抓紧时机,积粮训兵,发展和巩固他的根据地。但是,此时朱元璋地狭粮少,东面的张士诚自恃地富粮足,西面的陈友谅又仗着兵强地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时刻都想兼并他的地盘。因此,建立巩固的东、西防线,以抵挡张士诚和陈友谅的进攻,就成为建设和发展江南根据地的一个先决条件。徐达又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他即率领几位将领,带兵浮江东下,攻占东面的军事要地镇江,然后分兵略取金坛、丹阳等县,被晋升为淮兴翼统军元帅。当时,张士诚已据有常州,朱元璋派遣使者与之通好,希望双方能“睦邻守国,保境息民”。张士诚断然拒绝他的要求,扣留他的使者,并出兵攻夺镇江。镇江如果落到张士诚手里,他便可顺流直捣应天,应天也就危险了。

徐达马上出兵还击,打败张士诚的水军,乘胜进围常州。张士诚急忙派兵驰援常州。徐达见敌军来势汹汹,锐不可当,决定用计智取。他先在距城十八里的地方埋下一支伏兵,再派赵均用率领精锐骑兵横冲敌阵。敌军阵势大乱,慌忙撤退,结果中了埋伏,折损了两员战将。张士诚这才感到朱元璋的力量不可小看,派人求和。朱元璋要他归还使者,并每年交纳五十万石粮食。他没有答应,朱元璋下令继续进攻。至正十七年(1357年),徐达攻克常州,又晋升为枢密院佥事,其他将领也先后攻拔长兴、江阴等地。接着,徐达与常遇春在朱元璋的亲自指挥张士诚一决雌雄。他命令诸将各自领兵埋伏在应天内外各险要地点,然后派人诈降,把陈友谅引到埋伏圈里来打。徐达带领一支精兵埋伏在南门外,等陈友谅来到江边的渡口龙湾,即冲杀出来,会同诸路伏兵,内外夹击,一举击溃陈友谅,歼灭了大批敌军,生俘七千余人,还缴获几百艘战船。陈友谅乘船逃跑,徐达紧追不舍,收复了太平,攻占了安庆。张士诚见陈友谅吃了败仗,未敢轻举妄动。

过了三年,徐达随朱元璋带兵渡江,北上安丰(今安徽寿县),驰援遭到张士诚进攻的韩林儿、刘福通,陈友谅乘机对朱元璋发动大规模进攻,进围洪都(今江西南昌)。七月,朱元璋亲自带兵迎击,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激战。

战斗开始,陈友谅在兵力和财力上占着明显的优势,他拥有兵力六十万,巨舰数十艘,朱元璋只有二十万人,用的都是小船。第一天接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一举击溃陈友谅的前锋部队,歼敌一千五百人,缴获巨舰一艘,使军威大振。陈友谅的军队拼死抵抗,徐达的战船着火焚烧起来,他奋不顾身地扑灭了熊熊大火,继续坚持战斗。后来,朱元璋派船救援,徐达顽强冲杀,终于击退敌军,从险境之中摆脱了出来。经过这一天的战斗,朱元璋看到自己的部队上下一心,士气高涨,完全有打败陈友谅的把握,但担心张士诚乘机偷袭他的后方,于是便命令徐达还守应天。徐达回到应天后,戒饬士卒,严加防守,使张士诚不敢妄动,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后顾之忧,全力对付陈友谅,取得了鄱阳湖战役的胜利,全部歼灭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鄱阳湖战役结束后,徐达返回西线,追歼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占领了湖广的大片地区。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在战胜陈友谅的凯歌声中,朱元璋在应天称吴王,置百官,战功卓绝的徐达被任命为左相国,成为朱元璋政权的两名最高行政长官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