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辛苦打下的江山,为什么要传给兄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如题所述

当时他的儿子年纪太小,不足以支撑家族走向胜利。孙策在二十六岁时就英年早逝了,当时他的儿子应该只是稚子而已,没有能力去管理孙策手下能征善战,经验丰富的文臣武将们,让一个稚子去统领军队 ,也难以让士兵们信服。纵然可以为儿子安排托孤大臣,但是历史上幼主执政,往往最后会成为大臣的棋子,相当于将自己辛苦建造的势力拱手让人。所以,因为年龄与阅历的限制,孙策让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统帅地位显然是不现实的。

孙策十分认可孙权的品行与能力,将自己的事业交给孙权他十分放心。孙权虽说年纪也不大,但是跟随孙策常年在外作战,也积累了一些作战的经验,在军中也有些威信,比自己的儿子要可靠很多。除此之外,孙策更加看重孙权的性格。孙权心思缜密,遇事不动声色,善于谋划,没有孙家人最大的缺点:轻率与盲目自信。孙坚与孙策都因自己的轻率而丧命,所以,孙策希望选一个遇事冷静的继承人,不要重蹈覆辙。

孙权当时已经锋芒毕露了,即使不传位给他,也难保他不会夺取权力。当时孙权已经有自己的独到的想法,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与哥哥孙策也已经开始有了分歧。孙策明白自己的后代中才华品性无人能及弟弟孙权,与其让孙权时刻想着谋害自己的后代进而夺权,不如主动将权力交给孙权,从而使孙权能够迫于名声善待自己的后代,也能使孙权放心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带领孙家在乱世中更好的发展壮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8

孙策之所以没有将自己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是因为当时孙氏集团还处于创业期,其子幼小,无法掌握江东基业。另外孙策的弟弟孙权能力突出,在江东官僚体系中有很高的威望,当时只有孙权能够接替自己的位置,来完成自己生前未完成的遗愿,所以孙策最终决定由孙权接替自己的一切职务。

江东自古多才俊,孙策接替父亲基业不过二十余岁,在他的励精图治下,江东地区成为了东汉末年雄踞一方的割据势力。孙策本想着能够继续成就一番伟业,可是年纪轻轻便遭刺客暗杀,英年早逝。在孙策人生弥留之际,他选择了将自己的职位传给孙权。虽然孙权当时年纪也不大,但是孙权从小便跟着自己南征北战,在江东集团中拥有很高的威望,能够镇得住自己的文臣武将。当时正值天下大乱,若想让孙氏家族未来能够有一番作为,那么只有孙权能够做到。

孙权生有一子,名叫孙绍。虽然孙绍出生年份不详,但是根据孙策的年龄推断,不过十岁左右。孙策若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孙绍,那这个小小年纪的毛孩子,如何能够驾驭的了自己手下的将军谋士们,如何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有一番大作为。孙策去世的那个时代,是个若肉强食的时代,只有强者才能够生存下去,此时的孙绍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若强行讲孙绍推上这个位置上来,那孙策与孙坚父子二人的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基业,也将会毁于一旦。

历史证明孙策的决定是对的,孙权掌权后将东吴带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天下三分占其一的鼎足局面,而地下有知的孙策看到孙权今后的一番作为,也能够含笑九泉了。

第2个回答  2020-09-16

孙策之所以将辛苦打下的江山传给兄弟孙权,而不是传给长子孙绍,有三点原因。

一、长子孙绍尚还年幼,无法承担继承江山的重大责任。

孙策

200年5月5日,孙策在丹徒狩猎时被许贡门客刺杀身亡,当时,孙策年仅26岁(虚岁)。孙策死时,留下长子孙绍和3个女儿。孙绍的生卒年不详,但是我们从孙策的年龄可以推断出,孙绍年龄不大,最多不过10岁。这样的年纪,无法承担继承江山的重大责任。

二、朝廷不会允许孙策将江山传给他年幼的儿子。

孙策去世时,虽然已经实际控制了江东,但从名义上来说,仍然是东汉朝廷的一名臣下,他的职位是讨逆将军、会稽太守,袭父爵乌程侯。如果他私相授受地传位给自己的幼子,岂不意味着公然造反?这对于朝廷来说,绝对不可容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绝佳的机会来进攻江东。

曹操

三、孙权是个人能力非常突出,是继承江山的最佳人选。

孙策一共有4个弟弟,分别是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在这4个人中,孙权的个人能力最强。这一点,孙策心知肚明。孙策非常欣赏孙权,认为他在有的方面超过了自己。既然由于各种原因所限,不能将江山传给长子孙绍,那么退而求其次,传给弟弟孙权,由孙权来传承江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后来的事实证明,孙策的选择没有错。孙权不但让孙策的江山得到了稳固,还发扬光大,开创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孙吴政权。

孙权

综上所述,这就是孙策辛苦打下的江山传给兄弟不传给儿子的原因。

第3个回答  2020-09-16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子渊在之前的一些文章中其实已经大致做出了解答。简要地说,孙策之所以不将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传给儿子,是因为当时的形势不允许幼主继位,因此只能选择一位年纪尚可的接班人。至于形势为何不允许,就要从孙策的创业历程说起。

▲孙策剧照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人,乃是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出生在名门世家的孙策,自幼就会利用家族资源以壮大自身,他十几岁时就打着江东孙氏的名号,在吴郡和寿春等地结交名士,一番宣传下来,自己的名声也就传扬出去,世人皆知江东孙策礼贤下士,东吴早期重臣周瑜就是在那时与孙策结识的。由于孙周两人同岁,又同是出自江东望族,在寿春城相遇便一见如故,推诚相待。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因攻打荆州而被荆州牧刘表部下黄祖所杀,江东孙氏元气大伤。守孝结束后,孙策独自一人前往寿春,准备投靠袁术并讨回之前孙坚旧部,借助其势力创立功业,为父报仇。

▲袁术剧照

袁术不甘心将孙坚兵马就此还给孙策,屡以借口推脱,孙策无奈只能转投舅父吴景。当时,泾县一带有山贼祖郎作恶,百姓因被扰苦不堪言,孙策奉舅父之命征讨祖郎,由于策划得当加之自身骁勇,以祖郎为首的山贼很快被剿灭,孙策逐渐名声大噪。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汉献帝任命宗室刘繇为扬州刺史,但扬州治所寿春已被袁术占领,刘繇无奈只得在曲阿另立府衙。刘繇担心吴景、孙贲与袁术、孙策联手来攻,便决心分而化之。刘繇命樊能、于麋驻扎在横江郡,上将张英驻扎在当利口,与来攻的袁术对抗。

▲汉献帝刘协剧照

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以获得传国玉玺为名,正式僭越称帝,孙策劝说不得,两人就此决裂。之后,孙策响应东汉朝廷号召起兵反袁,获朝廷册封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次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孙策开始率领部队东征西讨,逐渐平定江东。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大败黄祖,得报父仇,大胜过后又乘机东进豫章,驻军椒丘,并逐步吞并整个江东,为东吴政权建立以及孙权称帝打下坚实基础。

▲大乔剧照

第4个回答  2020-09-16

公元200年,江东小霸王孙策在丹徒狩猎之时,遭到刺客袭击,重伤。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把年仅十七岁的胞弟孙权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嘱咐了几句,让其继承自己的霸业,便一命呜呼。孙策怎么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给了兄弟孙权,而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个人认为有下面三个原因。

其一,孙策的亲生儿子不满十岁。

孙策,出生于175年,到公元200年遇刺身亡时才25岁,即使他十五六结婚,也才不到10岁。事实上,当时,孙策名义上还是东汉的臣子,官拜讨逆将军,爵位是吴侯。如果他把江东托付给他的儿子孙绍,汉献帝会承认吗?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还是无民事行为人,无法胜任讨逆将军,更无法管理江东八十一州。

其二,孙策的基业还包含他父亲孙坚的遗产,传给兄弟孙权比他儿子更合适。

孙坚去世时,他的军队也散了,年仅20岁的孙策只能屈尊给袁术打工。可是他在袁术手下打工,没有受到重用,便产生了独自创业的想法。自主创业是需要兵马粮草的,孙策一无所有,只能把他父亲孙文台遗留下的金镶玉玺典押给袁术,才总算借出三千兵马,五百马匹,作为创业的启动资本。孙坚领着借来的三千精兵,又召集父亲的旧部,如黄盖、韩当、程普等大将,经过几年征战,平定江东。

从这里看,孙策的手下,中坚力量大部分是其父亲孙坚的旧部。他们是看在孙坚的面子,才跟随孙策开疆拓土,让他们忠于和孙坚隔了两代的孙绍,估计不会太信服吧。而孙权同样是孙坚的儿子,和孙坚地位相当,黄盖、韩当、程普等大将从心里上更愿意接受孙权。

其三,孙权善于识人用人,能坐稳江山。孙策在统一江东时,极其蛮横,得罪了很多人。如他就是被自己所杀的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个门客刺杀的,身负重伤,回到府内,脾气暴躁,一命呜呼的。因此,江东需要一个能坐江山的君主,不是像自己一样盲目扩张的君主,而这恰恰是孙权的强项。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总结:孙策死后,她传给兄弟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幼子,是非常明智的,使得东吴基业发扬光大, 最后建国,孙权称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