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负米文言文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1. 《百里负米》的故事

仲由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担心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于是为了能让年纪大的父母吃上白米,他决心去百里之外的沂河背米。

辗转来到沂河买上米往回走时,仲由已饥肠辘辘,而带的野菜团子已吃完。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来说,没点东西下肚怎么能行?饿极了他就到路边人家的地里,捡拾人家收完豆子扔在地里不要的豆叶吃。一百多里的回家路走了整整四天,竟没有舍得吃一口袋子里的白米。

父母去世后,仲由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楚王对他很器重,摆了酒席为他接风。看着满桌的酒席,仲由痛哭失声,向他道贺的官员问其何故,就连在坐的楚王也表示不满。

仲由连忙离席说:“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一时间,宴席上鸦雀无声,包括楚王在内在坐的所有官员都为仲由的孝心所打动。

扩展资料

仲由简介:仲由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据不可考之传言,常吃野菜充饥。拜入孔门之前,《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

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仲由为人果烈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

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可以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同时这一评价所包括的涵义更加广泛。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

仲由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但对待同一事物的对错,如果有他不同的观点,他也会提出来,与宰予,颜回不同,从不隐瞒。

如孔子见南子时,子路不高兴 ,因为南子“美而好淫”;当孔子谈“正名”时,他就说孔子太迂阔,他甚至认为读书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如此坦诚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仲由

2. 百里负米的故事评说

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对他很是礼遇。俸禄非常优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评说: 子路不仅是一个孝子,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敬重老师的人,但他个性刚猛,比较急躁,所以孔子给他以特别的教诲。有一次子路将要出使他国,向孔子辞行,孔子就以五种禁诫之事赠予子路,为政时要注意:不强不达、不忠无亲、不恭失礼、不信无复、不劳无功,希望他能好好地以五种禁诫来警示自己。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地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3. 百里负米 这个典故 讲述

百里负米 原文: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翻译: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4. 子路负米”的故事是怎样的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5. “百里负米”是谁的典故﹖

“百里负米”是孔子弟子 子路的故事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对他很是礼遇。俸禄非常优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过着富足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