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经典诗词春风又绿江南岸

如题所述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因为一个“绿”字,王安石流传千古。王安石是一个讲究修辞炼字的人,据说写这首诗时,“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了十几个字。从“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

王安石的心血没有白费,方有了这首千古名作,“绿”字的使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讲究修辞炼字的范例。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1069年,王安石被拜参知政事,宋神宗让他主持变法。

踌躇满志的王安石在新年到来时,更感喜悦,于是写作此诗。新年来了,千家万户都摘下旧的桃符,换上新的桃符,像极了王安石心中对变法的期待。他期待新法走进千家万户,替代旧法,人人眉开眼笑。全诗喜悦而欢乐,充满了王安石对新法实施的美好希望。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熙宁九年,王安石被罢相,心灰意冷地他,退居钟山。当他看到梅花傲雪而开时,像极了孤独自持的自己。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王安石用梅花吐露心声,即使自己陷入艰难苦痛之中,依然不改心中志向,一如梅花,凌寒独自开,坚持着自我。精神的顶天立地,才是自己给生命最好的善待。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a偶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赏析】金陵曾为六朝古都,先后六个王朝在此建都,到宋朝时,这里灯火万家,一派繁荣景象。

王安石总能在繁华后看到不一样的东西。金陵确实繁华,王安石也为之折服,他说: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这壮美风光。可他也深知,在繁华过后,金陵又经历了王朝覆灭后的颓败。怀古是因为伤今,王安石是在提示北宋统治者,居安思危,勿沉迷于纸醉金迷,而忘了深藏其中的危机。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王安石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当他登上飞来峰时,写下这首壮怀之作。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反映了作者高瞻远瞩,胸怀宽阔,不畏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激励着无数人奋勇前行。

《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赏析】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缢而亡。围绕着项羽究竟要不要过江东,世人争论了千年。

杜牧曾题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江东子弟能力出众,卷土重来,胜负还未可知。

可王安石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同一件事情,有人看到希望,有人看到失望。不管是哪一种,都有其合理性。

《千秋岁引·秋景》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赏析】这首词没有《桂枝香》的豪雄慷慨,也没有《浪淘沙令》的踌躇满志。

全词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情真心切、恻恻动人、空灵婉曲地反映了作者积极的人生中的另一面,抒发了功名误身、及时退隐的的慨叹。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并未摆脱旧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者中间徘徊。他一面以雄才大略、执拗果断著称于史册;另一面,激烈的政治漩涡中也时时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误身的感慨。

《明妃曲二首·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几曾一作:未曾)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赏析】这首诗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获得后人同情最多的女子。

人们同情王昭君,她离开家乡,远赴塞外,人生悲苦。

可是王安石却一反此前人们写到王昭君时就表达同情的惯例,反而指出在塞外还有可能过得更幸福,得出“人生失意无南北”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汉武帝的皇后阿娇就是一个例子,失宠后被打入冷宫,从此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昭君如果留在宫廷,也不一定会获得幸福。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赏析】王安石被罢相后,住在金陵半山园,这一天,他去拜访一位朋友,在朋友家中的墙上写下这首清幽的诗。

来到友人家中,他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猜想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走到庭院外,只见一条小河护卫环绕着园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来绿色。“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赏析】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但长期不得重用。直到宋神宗即位,他才有了类似“汤武相逢”的机会,可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这首词当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时,可能是推行新法取得初步成功时的作品。

王安石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当心中的大志有机会实现时,你一定比王安石更激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