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并非单独的一首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厉声教的《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等。

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唐教坊曲有“浣溪沙”曲名,与词调稍异。唐声诗(唐代配乐的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

从字义上来看,“浣”指洗涤、漂洗;“沙”,古通“纱”。因此,“浣”的对象只能是“纱”。敦煌出土的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集录的《花间集》所录毛文锡、阎选、毛熙震、李珣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

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

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相传这里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的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春秋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溪水。

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甫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甫的《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因此,梁说仅备参考。

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为平韵体。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就现存《浣溪沙》文本作品来看,直接咏其调名的并不存在,这就涉及到乐府曲调在“调”不在“题”音乐性本质。作为唐代教坊曲,唐五代时期的“浣溪沙”具有乐器演奏、歌唱、舞蹈这几种不同的音乐形态。

唐五代“浣溪沙”民间曲辞主题丰富,如女性、隐逸、羁旅、爱国等主题,其语言俚俗,风格质朴;文人词则主题趋向统一,多言闺情、相思,用语绮艳,风格婉转含蓄。宋代相较于唐五代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在音乐形式上,词牌“浣溪沙”这一固定写作格式的确立,使得歌辞与音乐曲调有机结合起来。

为了适合于表达不同情调,还出现了“摊破”“减字”等变化形式,并有词人创制了“浣溪沙慢”。曲辞方面,宋代文人创作更为繁盛,且大大拓展了取材范围,题材广博而宽泛,风格则突出体现了低回婉转与欢快灵动之两端。

在金元明清时期,除了词这一形式外,“浣溪沙”还以散曲、南戏中曲牌的形式留存,直至清代仍然长盛不衰,在乐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作品有:

(唐五代)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唐五代)薛昭蕴《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

(北宋)张先《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南宋)张元干《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南宋)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南宋)辛弃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