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国鲁国的演变过程

孔子故国鲁国的演变过程

三千年前,武王伐纣,取了殷人的江山,大封诸侯。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分封到今天的曲阜一带,是为鲁公,而武王的军师姜太公被分封到今天山东的海边,是为齐公。   武王去世后,周公姬旦因为辅佐年幼的君主成王,一直在首都的朝廷做官,鲁公由他的儿子伯禽担任。伯禽到鲁国上任,过了三年才给周公汇报他治理的情况。周公问,为什么这么迟才来?伯禽回答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故迟”。而姜太公到齐国后,过了五个月就向周公汇报工作。周公问,为什么这么快?太公说:“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也”。两相对比,周公慨叹说,“呜呼!鲁后世其北面而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周公的预见是准确的。   周公之后好几百年后,周天子衰落了,诸侯们乘机发展壮大起来。第一个壮大的是齐国。齐国在小白(也就是齐桓公)和管仲的治理下,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在周天子衰落后的权力空白处,做世界警察,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当时的诸侯国都对齐国俯首听命,鲁国当然不例外。   在齐桓公做了霸主之后的四百年时间内,齐国都是大国。齐国的临淄是当时著名的大城市,非常繁荣,“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说的就是临淄的集市兴盛,人流络绎的景象。   齐国能够成为春秋的霸主,战国的七雄,与它一贯坚持姜太公简化君臣之礼的务实主义有关。齐桓公时期的管仲,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知道礼节和荣辱这种精神世界的东西,其形成的基础其实是物质生活的提升和富足。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情况下想建立高度的精神文明,无疑是麻袋上绣花。后来的晏子也是务实的政治家。在这些务实的政治家的治理下,齐国保持长达四百年大国的地位。   相比来说,鲁国的情况就有些悲惨。   鲁国从来没有机会成为大国。我估计,周公受封的鲁国在自然条件诸方面,一定不会比姜太公的齐国差,因为周武王更可能偏袒亲弟弟姬旦,给他更好的地盘。但是,它却无可挽回地衰落了。每个大国崛起的时候,鲁国都不得不拿本国最好的土特产去贿赂他们。到了战国时期,鲁国弱小到几乎没有人想到还有这样一个国家的存在这种地步。战国时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它终于被楚国给灭了。   鲁国的衰落,灭亡,与他们顽固推行的那种繁文缛节的礼,是脱不了干系的。在鲁国,从伯禽开始,一切就是恂恂然以礼为中心,离开了礼,人们几乎就不能思想和行动。儒家正是在鲁国的这种土壤中发展成熟的,鲁国的孔丘是这些繁文缛节的集大成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