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唐诗宋词

1 适合中学生的(也就是不要咏鹅之类的)
2 最好是有意境的(豪放婉约皆可)
3 你喜欢的所有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和《唐宋词鉴赏辞典》最好,我认为。
成金 1962年生,山东临沂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主要个人专著有《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获200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文学与文化的张力》、《隐士与解脱》、《古道酣歌》、《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等。古籍整理有《苏轼》、《陆游》、《读史有学问》、《新资治通鉴》等。有三部著作被翻译成日文、韩文出版。

唐诗宋词可以说是臻于我们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但是至于唐诗宋词何以为美?应该说我们一直不甚了然,中国古代的很多选本以及无数的点评,它告诉了我们哪些诗是美的,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它为什么是美的?今天有一些观点认为诗词或者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美。我对这个观点并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但是我认为如果说它是形式美的话,那它也应该是我们民族心灵的外化,是我们文化外化以后的一种形式美。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下面我就要选取几个与唐诗宋词有关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从文化的视角,从我们民族心灵结构的这样的一个视角,来赏析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一些诗词。

悲剧意识的觉醒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对你的价值建立丝毫没有帮助,后人对你的价值建立也没有丝毫的帮助,那么这就是价值的空没感,这就是直视正视你的生命的真相。当你正视直面你的生命的真相的时候,你就产生了悲剧感,这就是悲剧意识的觉醒。
第一个问题就是悲剧意识的觉醒与精神家园的追求。
任何一个成熟的民族,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化,它必然都有成熟的悲剧意识,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我们的文化当中也含有浓厚的丰富的悲剧意识,没有悲剧意识的文化应该说是没有韧性的。
历史上真正流传千古的经典,它有着跨时代的意义,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超越了时空,我们今天不讲陈子昂怎么样随武攸宜北征来到了冀县这个地方,来到了今天的涿州这个地方,想起了古代的也就是燕赵王高筑黄金台,求贤纳士的那样一段历史,想起了自己怎样不得志,然后又写出了《登幽州台歌》等等这些。我们不谈这个问题,即使不谈这些,我们吟诵的时候照样会感受到强烈的震撼。甚至说如果我们详细地了解到了陈子昂写这首诗当时的历史背景,反而对我们的艺术感受能力是一种很大的局限。因为陈子昂的这首诗已经超越了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什么意思?每当你吟诵起来的时候,你都会产生一种价值的空没感,无所依靠,孤苦无助。西方经常讲人是孤苦无助的,其实最孤苦无助的应该是中国人,我是从文化上讲,因为什么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对你的价值建立丝毫没有帮助,后人对你的价值建立也没有丝毫的帮助,那么这就是价值的空没感,这就是直视正视你的生命的真相。当你正视直面你的生命的真相的时候,你就产生了悲剧感,这就是悲剧意识的觉醒。而悲剧意识的觉醒,恰恰是价值建立的一个前提。你对你的价值进行了追询,这就是价值建立的开端。这样的话,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是经常出现的,你如果翻开《唐诗三百首》,翻开《宋词选》,随便翻一翻都会遇到类似的句子。这些句子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象、不同的语境表达了同一个基本的母体,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母体。像这样的诗就直奔你心灵当中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使你最为感动。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它除了暴露人的生存困境以外,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要弥合人的生存困境。简单地说,当鸿沟把你分到此岸以后,让你无法达到彼岸的时候,它又给你架起了一座桥梁,也就是给你指出了一条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这就叫弥合。这就叫我们所说的执著与超越的统一、此岸与彼岸的统一。你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也许没有希望了,但是不是因此就彻底绝望了呢?不,他马上给你指出了一条出路,“念天地之悠悠”。“悠悠”是什么呢?悠悠就是永恒,就是绵延不断,“念天地之悠悠”是由此我想到了,由此我又感悟到了,在我之外,还有一个永恒的天地。天地是什么?天地就是天道,天道是什么?天道就是由人道升华而上的一种基本的道理。可以简单这么讲,我个人是没有希望的,我个人是有限的,但是外在于我的那种天道,那种人道,它是无限的。我只要把我这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天道当中去,那么我就可以和这无限的天道同时获得永恒。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它表现的就是这种意识,但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个向永恒天道的融入,它实际上是以自我的牺牲或者说付出为代价的一种超越。它是一条现实出路,但它不是前面那种个人感性生活或者说简单个体的一种继续。它是对个体的一种超越。比如说你很小的时候,你不懂的事情,这个时候你没有超越的价值。当你懂得自己拿一块糖,给你的爸爸妈妈,给你的爷爷奶奶吃的时候,这时候你自己就牺牲了一块糖,付出了一块糖的代价,就是超越你对一块糖的执着。这种对个体的超越,使你获得了超越的价值。这就是我们中国主流文化当中价值建构的一个基本的起点。所以“念天地之悠悠”,向悠悠天地的融入,可以说是自我的个体的一种消失,同时在这个消失当中,它又获得了一种更高的升华。至于我们现在的人,是不是同意这个观点,我不强求,但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肯定是如此的。其实在今天有些人大喊个人主义的时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必然蕴藏着这些东西,否则你读这首诗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感动。为什么?这就是人性的高贵。我经常讲人是生而高贵的,他高贵就高贵在他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内在的天然的冲动。
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他为什么哭了呢?就是他找到价值以后的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富有悲剧意识的。他明白了,哎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个人也许是没有希望的,但是只要是超出我自己,把生命融入到悠悠的天道,我就可以获得永恒。但这毕竟是一种奉献,意味着自己的付出。这种具有悲剧意味的眼泪,是人获得了价值觉醒以后的一种感动,但这种感动绝不是廉价的。所以我说《登幽州台歌》这一首诗,你不要看它只有四句,它实际上表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母体,也就是表现了我们每一个人心灵当中最深层的东西,你平时是感觉不到的,只有通过吟诵,才能使你觉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0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1-13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代表作:
柳永《雨霖铃》、《八声甘州》、《夜半乐》
李清照《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一剪梅》

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苏轼等。
代表作:
辛弃疾《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岳飞《满江红》
中华民族自黄帝以来,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自第一本诗歌集《诗经》以来,诗歌一直不断的发展着。由于对于古代中国来说,几千年的历史中,其实多半是华夏民族(汉族)和周围兄弟民族之间的争斗与整合过程。这个过程中,各个文化不断的融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

唐代是中国封建时期继汉朝以后的有一个顶峰时期,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留下了许多永世之作。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也就是说诗歌要寄托自己的思想,要有灵魂。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他的那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 。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真是如所说的:读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说到唐诗,就不能不说到诗仙与诗圣――李白和杜甫。代表了两个派别――浪漫派与现实派。他们俩把唐代的诗歌推到了顶峰。李白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了浪漫主意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但是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经典之作举不胜举。怪不得后世称他为仙,浪漫主义者。

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杜甫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民生疾苦的诗作。战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最有名的就是“三乱三别”。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想像,杜是写实;李是奔放,杜是沉郁。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诗到了后期,就像这个朝代一样,有的走向华丽,有的走向淡泊,而成就不大,已经无法和他们的前辈相比了。

唐末时,由于各个民族的涌入,各个民族的融合,其他民族的音乐的传入,都在中原进行了融合,还有佛教在唐代的盛行,佛教经典的翻译,导致了当时语音的大大变化,所以才出现了对于韵律的重视,这才导致了词的出现。

宋词一般来说分为“委婉派”与“豪放派”。宋词最初继承晚唐五代绮靡婉约的文风,笔调总在男女离愁别苦间徘徊。代表人物有晏殊父子、欧阳修等。其词风与西蜀“花间”有许多共通之处,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突破和创新,故称为“花间派”

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是柳永。柳永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柳词内容有三类: 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描写男女情爱;抒发江湖落拓的感慨。他们的诗的风格被称为委婉派。

《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道出了居无定处,四海漂泊的乡思愁怀。宋词自柳永起开始作容纳内容更多的慢词,这为小令之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柳词善以铺叙的手法说物言情。大量吸收口语,是柳词表达富于变化的内容时的一种手段。同样为委婉派的还有秦观和李清照。

这里以一首《鹊桥仙》来体会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词中以委婉含蓄的手法体现了男女间的情爱的深厚。至今,读起来仍旧体会出东方的朦胧含蓄的美。

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最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就令人气势磅礴,豪放可见一癍。整首词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两首词皆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人生如梦”的低沉之调不免时而可闻,但它毕竟难掩苏词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这两首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词的最辉煌时期,唐诗宋词给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浪漫,优美,豪放,忧愁,伤感,含蓄都让今天的人去敬而赏之。
第3个回答  2008-11-13
满江红 赤壁怀古
第4个回答  2008-11-13
天净沙 秋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