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的写作背景

如题所述

写作背景--

李贺因为得罪了另一个大诗人元稹,元稹百般刁难,借口李贺的父亲李晋犯了忌讳,不让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

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原诗(节选)--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扩展资料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其中,马诗的第五首已选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以及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参考资料:马诗-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7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作者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对马有所偏爱的作者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着愤懑之情创作了此诗。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这首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那么,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

扩展资料: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其中,马诗的第五首已选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以及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李贺的《马诗》共23首。《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这首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参考资料:《马诗》  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5

背景 

李贺因为得罪了另一个大诗人元稹,元稹百般刁难,借口李贺的父亲李晋犯了忌讳,不让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李贺身负奇才,报国无门,愤怒悲伤之余,写下马诗。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扩展资料: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其中,马诗的第五首已选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以及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马诗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首一个“龙”字已写此马非比寻常,又有背脊连钱图案之外观奇特,银蹄踏烟之体格矫健,终是良马无疑。可纵是良马,无人赏识,织得锦韂,铸成金鞭,又有何用,徒悲而已。

李贺

(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此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

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

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3

写作背景:

年轻的李贺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为抒发自己的仕途失意苦闷之情所以写下《马诗》。《马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扩展资料:

《马诗》的作者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

李贺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2

马诗的写作背景:

李贺的二十三首咏马诗,全都写马,以短小的篇幅,勾勒了马的形象。

例如“其四"千里马在遭遇很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其美好的素质: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二十三”则嘲讽封建统治者弃置好马,而只养一些无用的“肉马”。

这些马诗,其实都是托物咏志,写物抒怀之作,通过对马的吟咏,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或讽刺封建统治阶级不爱惜人才,或寄寓自己希望得遇明主的情思。

扩展资料:

马诗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其中,马诗的第五首已选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以及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参考资料:马诗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