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自身违法行为原因及危害

如题所述

1、自身违法行为的原因如下:

①违法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单纯的思想意识活动不能构成违法;

②违法必须有被侵犯的客体,即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③违法必须是行为者有故意或过失的行为,即行为人有主观方面的过错的行为;

④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依法设置的法人。

2、自身违法行为的危害是通过超越法律允许限度的权利滥用、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以及不履行法定的积极义务,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扩展资料

狭义的合法行为:编辑即法律调整意义上的合法行为,指主体在自己意志支配下实施的,符合法律规范的,对社会有益或至少无害,从而受法律保护的行为。法理学中所称的合法行为一般是指狭义的合法行为。

它具有下列特征:

(1)从法律评价角度看,它是法律上有意义的行为,即处于法律调整范围内的行为。这使它与非法律行为相区别。

(2)从行为的法律性质看,它是合乎法律规范要求的行为,表现为对规范中指引的行为模式的遵守。

(3)从行为后果看,它通常产生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因而是有益于社会或至少是无害于社会的行为。

(4)从国家意志的角度看,它是国家所要求、希望或允许的行为,法律设有相对应的义务以保障它的实现。

(5)从法律后果看,它引起肯定性法律后果,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行为。上述第二至第五个特征,使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相区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违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1

1、自身违法行为的原因如下:

①违法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单纯的思想意识活动不能构成违法;

②违法必须有被侵犯的客体,即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③违法必须是行为者有故意或过失的行为,即行为人有主观方面的过错的行为;

④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依法设置的法人。

2、自身违法行为的危害是通过超越法律允许限度的权利滥用、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以及不履行法定的积极义务,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扩展资料

违法行为不同于犯罪的相关情况

1、社会危害性大小不同。一般从行为所涉及的数额、范围、手段和后果这几个方面具体衡量社会危害性大小,如盗窃罪以数额大小不同区分违法与犯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强调必须使用暴力手段,故意伤害罪则一般导致被害人伤情达到轻伤以上。

2、触犯的法律类型不同。从客观方面来看,构成犯罪要求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违法则是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关于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行为。

3、认定的机关不同。是否构成犯罪必须由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的方式进行认定,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无权决定他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构成违法则可以由公安、工商、税务等等一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加以认定。

4、法律后果不同。如果被认定为犯罪,可能被判处刑罚;而违法行为则要接受行政处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违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2-17
违法行为及其危害

违法与守法,这是两个在内容上截然相反的概念。在了解了守法的原因、含义及怎样做到自觉守法之后,再来看看违法行为及其危害,这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做到守法,会有一定的借鉴和教育意义。

违法行为的含义和构成

一般说来,违法行为是指一切不符合国家法律所要求的,超出法律所容许的范围以外的活动。以行为的实质及其法律特征方面来考察,可以看到违法行为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第一,违法行为是违反现行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
我国制定法律的目的在于指导、约束和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护符合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利益的社会关系。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要求,是通过法律规范来体现的,所以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的内容(即行为模式),就成了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的标准或尺度。因此可以说,凡是违反了法律规范的规定,破坏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或产生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违法行为。
在认识违反现行法律规范的规定,是违法行为的重要含义和内容的时候,应该注意两点:
一点是,违法行为本身,可以通过积极的作为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消积的不作为表现出来。积极作为,如书写标语、传单、行凶杀人、盗窃抢劫、无照驾驶机动车辆、以废品及次品充当正品向买方供货等等;消极的不作为,如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负有纳税义务的人,拒绝纳税;负有逮捕犯人职责的公安干警,拒不执行命令,等等,这些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另一点是,人们的行为,不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一般都要通过人们的思想活动,但是,单纯的思想活动,并不能构成违法。即使某个人确有要干违法事情的思想,比如想偷、想骗、想重婚等,但如果他没有实施这些行为,那么,就不能说他违法;只有当他把这种思想表现为外在行动时,才可能构成某种违法行为。因此,特别要注意思想问题和违法行为的界线。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原则不承认思想犯罪。
第二,违法行为是行为人出于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即行为人主观方面有过错。
人们的行为,一般都要受一定思想的支配。任何违法行为的发生,一般也都出于行为人一定的违法心理状态,是各不相同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或危害他人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的违法行为,是故意违法。例如,为了谋财,持枪向身带巨款的人头部射击;为寻开心,向行驶中的公共汽车投掷石块或用猥亵的语言、举动调戏妇女等行为,都是故意违法行为。
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或危害他人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轻信能够避免,而使危害结果发生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的违法行为,是过失违法。例如,火车站报站员在值班时外出买东西,轻信能够及时返回执行任务,但实际并未能如愿而使列车相撞,造成事故,这种违法行为就是过失违法;又如某纳税人,由于疏忽忘记了纳税日期,而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应纳税款缴入国库,这也是属于过失违法。
综上可见,凡是违法行为,都是由于行为人有故意或者过失的主观过错而引起的;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错,而不属于故意,也不属于过失,那么,他的行为就不是违法行为,比如,火车报道员,由于被匪徒捆绑而不能执行任务,造成事故,他的这种行为就非故意,也非过失,所以不能说是违法。
第3个回答  2017-02-18
违法行为及其危害

违法与守法,这是两个在内容上截然相反的概念。在了解了守法的原因、含义及怎样做到自觉守法之后,再来看看违法行为及其危害,这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做到守法,会有一定的借鉴和教育意义。

违法行为的含义和构成

一般说来,违法行为是指一切不符合国家法律所要求的,超出法律所容许的范围以外的活动。以行为的实质及其法律特征方面来考察,可以看到违法行为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第一,违法行为是违反现行法律规范规定的行为。
我国制定法律的目的在于指导、约束和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护符合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利益的社会关系。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要求,是通过法律规范来体现的,所以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的内容(即行为模式),就成了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要求的标准或尺度。因此可以说,凡是违反了法律规范的规定,破坏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或产生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违法行为。
在认识违反现行法律规范的规定,是违法行为的重要含义和内容的时候,应该注意两点:
一点是,违法行为本身,可以通过积极的作为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消积的不作为表现出来。积极作为,如书写标语、传单、行凶杀人、盗窃抢劫、无照驾驶机动车辆、以废品及次品充当正品向买方供货等等;消极的不作为,如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负有纳税义务的人,拒绝纳税;负有逮捕犯人职责的公安干警,拒不执行命令,等等,这些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另一点是,人们的行为,不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一般都要通过人们的思想活动,但是,单纯的思想活动,并不能构成违法。即使某个人确有要干违法事情的思想,比如想偷、想骗、想重婚等,但如果他没有实施这些行为,那么,就不能说他违法;只有当他把这种思想表现为外在行动时,才可能构成某种违法行为。因此,特别要注意思想问题和违法行为的界线。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原则不承认思想犯罪。
第二,违法行为是行为人出于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即行为人主观方面有过错。
人们的行为,一般都要受一定思想的支配。任何违法行为的发生,一般也都出于行为人一定的违法心理状态,是各不相同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或危害他人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的违法行为,是故意违法。例如,为了谋财,持枪向身带巨款的人头部射击;为寻开心,向行驶中的公共汽车投掷石块或用猥亵的语言、举动调戏妇女等行为,都是故意违法行为。
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或危害他人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轻信能够避免,而使危害结果发生了,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的违法行为,是过失违法。例如,火车站报站员在值班时外出买东西,轻信能够及时返回执行任务,但实际并未能如愿而使列车相撞,造成事故,这种违法行为就是过失违法;又如某纳税人,由于疏忽忘记了纳税日期,而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应纳税款缴入国库,这也是属于过失违法。
综上可见,凡是违法行为,都是由于行为人有故意或者过失的主观过错而引起的;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过错,而不属于故意,也不属于过失,那么,他的行为就不是违法行为,比如,火车报道员,由于被匪徒捆绑而不能执行任务,造成事故,他的这种行为就非故意,也非过失,所以不能说是违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