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灯光的原文

如题所述

课文《灯光》的原文如下: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呢?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1947年的初秋,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地围剿着延安和中国人民解放区。在围攻中,我军的一支部队突围到了一个山村,来到了一座极其破旧的房子里。在屋子的上方,一盏吊灯发出微弱的光芒,照亮了这个小屋。几个解放军战士围坐在灯下,看着一张破旧的地图。他们时而在地图上飞快地移动着手指,时而又紧皱双眉,陷入沉思。其中一位老战士看着破旧的吊灯,深情地说:“多好啊!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刚说完,突然冲锋号响了,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这位老战士猛地站起身,拎起一盏明灯,就沿着黑暗的道路冲出去。他牺牲了,但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的理想却变成了现实。
我又望了望灯光,这已经不是那盏发出微弱光芒的吊灯了,而是璀璨的华灯,照亮了整个广场。在这璀璨的灯光下,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学习,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那位老战士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的理想已经实现了。
以上内容来自课文《灯光》,讲述了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一位老战士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以及他为了实现让孩子们在电灯下学习的理想而做出的牺牲。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人们珍惜现在、不忘历史的情感。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广场上的散步和听到的赞叹声,巧妙地引出了对往事的回忆。这种引入方式既自然又富有感染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的回忆之中,共同感受着那段艰苦岁月中的温暖和力量。
在回忆部分,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老战士和战士们在破旧小屋中研究地图的场景,以及老战士对电灯的深情向往。这些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还深刻地表达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再次回到现实,通过对比广场上的璀璨灯光和孩子们幸福学习的场景,强调了老战士的牺牲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结尾方式既呼应了文章的开头,又深化了主题,使读者在感动中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总之,《灯光》这篇课文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成为了一篇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憧憬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