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和其他四书五经的语言为什么差异那么大

如题所述

这是因为四书五经里面每本书记录的内容,时间不同而造成的。《尚书》记录的是上古时期的历史事件,本身从时间和内容上来看就与其他的四书五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语言风格不同也是十分正常的。

四书五经里面的《论语》着重记录孔子和他学生的言行,《大学》记录儒家思想,《中庸》记录儒家道德修养,《孟子》主要记录孟子和他学生的言行,《礼记》记录规章制度,行为准则还有儒家思想,《易经》记录阴阳之道,《诗经》记录当时的社会生活现象,《春秋》记录周国鲁国历史,这些历史文献要么记录儒家思想,孔子孟子的言行,要么就是国家历史,规章制度。唯独《尚书》记录的事件来自上古,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尚书》中的语言风格才会与其他的四书五经有那么大的差异。

还有另一个说法是《尚书》是后人受人所托记载的,所以他在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上,还加上了自己的见解,融合了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所以读起来才会和其他的四书五经有所不同。

《尚书》中记载了尧舜时期到东周时期的事件,大部分是当时的大臣们处理公务的文书,一方面是君主治国之道,一方面是大臣辅佐君主之道。虽然是公务文书,但其中仍然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比如非常有名的“有容,德乃大”这句话就出自《尚书·周书·君陈 》,讲的就是我们要有宽容的胸怀,高尚的德行,才能完善自己。

总之,记载的内容不一样,记载的人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每本书之间存在一些语言差异,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05
尚书大部分是后人伪托之作,比较可靠的《盘庚》《周诰》等采用的是当时的口语,时间久了,后人就难懂了。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书经有那么难读,似乎正可作为照写口语的证据。

满意请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3-05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3-05
《论语》写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反映孔子的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每一本书的侧重点不同,所以不同很正常。而且尚书大部分是后人伪托之作,比较可靠的《盘庚》《周诰》等采用的是当时的口语,时间久了,后人就难懂了。
第4个回答  2017-03-05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 反映了 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另外,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其中伪《古文尚书》部分易读一些。后世某些学者认为《古文尚书》部分是伪,个人认为《尚书》的核心精神就在伪《古文尚书》部分。《尚书·太甲下》——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