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渡金沙江》演讲稿,200~300个字,3~5分钟读完。谢谢啦

如题所述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夺下皎平渡,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8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牵制敌人兵力,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渡过金沙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1
  云南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三江并流,山高谷深,是世界上所有地质地貌,立体植物群落都具备的特殊地方,也是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解放战争年代,这里的白族、彝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进行过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后来又举行了“四•二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滇西人民自卫军(其中有藏族马娃子和白族、彝族、纳西族马锅头组成的藏族骑兵队)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我对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的生活经历和斗争故事听说过不少。可是电影艺术对这段历史和故事的反映似乎还是空白,所以在这“四•二起义”55周年纪念日,写成这个电影剧本,为201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50周年献礼。

  以往的革命历史影片,按我儿子的说法:领袖开个会,下面打一仗。娃娃话当然不可听,不过我写这剧本,就从一个最低层的马娃子、马奴隶出身的藏族骑兵战士的经历去写。白马旺堆既是主要人物,又是线索人物。通过他金沙江虎跳峡逃命;地下党相救、教育、入党、做地下工作,搞交通和印刷;参加“四•二起义”;带领藏族骑兵队转战滇西北;跨革囊、过溜索、攀悬崖智夺铁索桥;石乔镇火把节起义;藏族撞天婚英雄救美刃敌仇,最终成为一个成熟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生活经历和战斗经历,引出滇西北地下斗争、武装斗争的人物群像和斗争场面。同时,从小人物写起,通过他的身手绝技,可以写成军事动作片,用动作吸引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主题的关注,从而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