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辨

如题所述

义利之辩:儒家的千年智慧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义与利的纠葛一直是价值观的核心议题,被誉为“孟子第一命题”。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开篇,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为我们揭示了这深远的哲理。


梁惠王见到孟子,迫不及待地问道:“您不远千里而来,莫非是为了给我国带来实质的利益?”孟子的回答掷地有声:“大王,何须只言利?仁义才是王道。您问的是‘如何使国家得利’,大夫问的是‘如何使家族得利’,百姓则关心‘自身利益’。若人人皆以利为先,国家将陷入危机。在大国,弑君的往往是权臣;在小国,同样的逻辑也适用。利益驱使下,人心贪婪,不满足于正当的权益,反而滋生祸乱。所以,大王只需坚守仁义,不必过分追求利益。”


孟子的智慧,深藏在对人性的洞察中。《论语》中的故事,揭示了利益面前人心的微妙变化。季孙氏企图扩张,孔子预见到内乱的隐患,提醒我们,即使是心腹,也可能成为颠覆的力量。因此,无论身处何境,防备内部的利己主义者至关重要。


战国时代的战国七雄,以逐利为生存之道,秦国的胜利虽短暂,却印证了利益驱动的力量。然而,圣贤如程颐,却强调义利之间的正确平衡:“君子虽欲利,但唯以利为人生目标,则易招致祸患。唯有行仁义,不求私利,方能长久受益。”


《大学》中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阐明了义利的先后顺序:义为根本,利为枝末;义先行,利后至。如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孟子的教诲,旨在引导人们在追求仁义的过程中,不执着于预期的回报,而是以良知和大义为指引。


子思对孟子的回应,同样富有深意。正如王阳明所言,理解圣人的言论,需看其背后的语境和目的。孟子针对梁惠王的逐利心态,强调了义的重要性,而子思则在提醒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体察内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总结而言,义利之辨并非简单的取舍,而是对人生道路的指引。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可忽视仁义的根基,懂得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平衡,才能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只有如此,才能在义的引导下,收获真正的人生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