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沁这个人率领五十万秦军却眼睁睁地看着秦朝灭亡!

如题所述



秦六国统一后,迅速发动了征服南越的战争。据《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秦国为征服南越而动员的军队达到了惊人的50万人。


公元前214年,秦国正式占领了今天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并在那里建立了南海、桂林和项峻。然而仅仅八年之后,秦帝国就宣告灭亡。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的三年战争中,镇守岭南的50万秦军坐视秦朝灭亡。为什么?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秦朝为什么要征服南越。


统一中原后,秦朝两次大规模使用外军。一次是蒙恬派30万大军北上攻打匈奴,一次是征服南越。


在秦六国统一之前,匈奴经常威胁秦、燕、赵的北方边境,赵甚至常年在北方长城沿线部署十余万大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攻打匈奴,可以彻底解决匈奴对关中地区的威胁。但是,与匈奴相比,南越对中原的威胁极其有限。而秦国进攻百越所用的兵力不仅远远超过北方进攻匈奴所用的兵力,甚至战争的时间也早于北方进攻匈奴。


早在公元前218年,秦国的举率领五路进攻南越。两年后,蒙恬率部收复河套。为什么秦朝比匈奴更重视南越?


全世界都是国王的土地。


皇帝开始以法家治国,“凡事要四方,在中央,圣贤要居要职,四方有效”的思想,使秦始皇以南侵北击为扩张疆域的使命。


当时,60万秦军刚刚完成对楚国的征服,已经对南越形成了战略钳形攻势。然而,与北方进攻匈奴的成功相比,第一次南方战争以秦军的惨败而告终,甚至连秦军的统帅屠呦呦也被杀了。据史书记载,南越原住民“与动物为伴”,“不愿意被秦俘虏”。这迫使秦始皇重新调整了征服南越的策略:稳扎稳打,先攻心,移民边疆,长期驻扎。


公元前214年,和赵佗第二次统一军队南下,秦国把死士、女婿、商人都送去参军,不仅为建立了稳固的军事据点,还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岭南地区,使成功攻占该地区,建立了三郡。


直到四年后,秦始皇在沙丘中病逝,秦国征服南越的五十万大军才北归。秦国为什么不召回五十万秦军,历史上没有记载。


然而很明显,这应该是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甚至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为了彻底征服南越之地,始皇帝可能有专门的圣旨给任涛和赵佗,以防一旦秦军撤离,百越人重新占领这三个县,导致数十万秦军战死沙场的鲜血。


这从任涛生前对赵佗的嘱咐就可以看出。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和光武爆发了起义。作为南越的最高统帅,任涛告诉龙川命令赵佗“让他的人民休息,等待王子的变化。”


如果总司令有意置身事外,那么,50万普通秦军人是否有北上救援的主观愿望?


毕竟秦军在岭南的驻军,主要来源于楚国被伐时王建的六十万人。可以说大部分都是秦人。他们会眼睁睁看着秦灭亡吗?也许他们的父母妻儿还在中原等待他们的归来。他们会坐视家园被毁吗?


没想到,这50万秦军在中原之乱面前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冷静。除了少数“龙官”因触犯秦律被赵佗处死外,普通的士兵并没有逃亡和叛变。而是听从赵佗的指示,在广西兴安修建秦城,并在瓜沿三江一带保持防御态势


一种可能是执行某种任务;第二种可能是赵佗想称王。我们先分析第二种可能。秦王朝在赵佗灭亡后,确实闭关锁国,甚至称帝。不过赵佗的表现不像是野心家。


赵佗控制的地区仅限于三县,人口和经济都远不及中原。如果赵佗打算坐视秦朝灭亡,然后自行分裂,那么当中原发生内乱的时候,手握五十万兵的赵佗应该会北上争夺地盘。至少,以镇压叛乱的名义动员秦军北上是合乎逻辑的。毕竟项羽全盛时期只有40万士兵。


赵佗不但没有出兵,甚至在汉朝统一后投降了汉朝。赵佗是不是没有能力北上?显然不是。吕后,汉朝与南越关系恶化,汉军一度南下征服,赵佗也自称皇帝。


在这次冲突中,汉军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是南越军队北侵长沙。就连夜郎、通什等邻国也被南越的繁华所拍,纷纷派出使节投降。文帝继位后,赵佗马上去找浩帝再次降汉。赵佗的所作所为似乎在告诉我们,他只满足于南越三郡,并不想与中原为敌。


自公元前214年50万秦军停驻岭南,直到汉武帝统帅赵佗去世,这个秦军及其后裔不仅经历了秦末的大乱,还经历了汉初的多次封建内战。


他们有无数次北上的机会,但在南越都很自在。虽然坐视秦朝灭亡,但客观上加速了南越三郡并入中国的进程。也许他们和他们的统帅赵佗,真的是在执行一项使命。


我们没有办法证明。


公元前113年,南越第四任君主赵兴向汉朝“内部隶属”。从此,南越彻底纳入中国版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