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有什么艺术特色

如题所述

摘要: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传统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那么楚剧有哪些艺术特色呢?接下来我们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楚剧的艺术特色以及历史起源吧!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剧目:《养命的儿子》、《彩凤搏鸦》、《穆桂英休夫》、《你是一条河》等。
一.历史起源
根据艺人师承关系推算,黄孝花鼓戏的历史可追溯到1850年以前。清道光三十年(1850)叶调元所著《汉口竹枝词》卷五中即有“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的描述。文中所提到的花鼓戏即为黄孝花鼓。
楚剧是由鄂东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的语言、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剧种。其形成初期,只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故又俗称“灯戏”,后来逐渐出现农闲时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
最早的戏班是光绪年间黄陂的艾九爹和黄陂横店张面糊筹组的两个戏班。当时的唱腔只有哦呵腔、悲腔、四平以及[思儿]、[探亲家]等小调。一个戏班七八个人,常演剧目也不多。光绪二十六年(1900),原在农村演出的戏班开始进入汉口附近的沙口、水口两镇,在茶园清唱,两年之后(1902年)首先进入汉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园,开创了楚剧进入城市演出的历史。辛亥革命后,戏园开始在租界内出现。最先演唱黄孝花鼓戏的租界戏园有《四海升平楼》、《共和升平楼》、《玉壶春》等,座位均有千人以上。最受欢迎的演员有小宝宝(花旦,后改名江秋屏)、小官宝(旦角,后改名李百川)和小双红(花旦兼小生)。常演剧目为《蔡鸣凤辞店》、《张德和辞店》、《胡彦昌辞店》和《云楼会》、《花楼会》、《东楼会》、《西楼会》等。
黄孝花鼓戏由农村步入城市演出是其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为适应城市观众观赏要求,黄孝花鼓戏广泛吸收移植本地其他剧种的剧目来充实自己;从演单边戏、小戏、折戏,转为演出故事连贯、情节曲折、有头有尾的本戏和连台本戏,如《合同记》、《卖花记》、《打龙袍》、《蝴蝶杯》等。1923年,汉剧盲琴师严少臣将原先的人声帮腔改为胡琴伴奏,获得成功。此举对打锣腔系剧种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对其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此后二十余年里,黄孝花鼓戏的演出逐渐扩大到邻近武汉的一些县城,并逐步取代了各地原先流行的花鼓戏剧种。
二.艺术特色
1.声腔
(1)唱腔
板腔类唱腔有迓腔、悲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是楚剧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种。其中,男腔粗犷简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质朴刚劲。迓腔的节奏灵活多变,既可叙事,又能抒情,运用广泛,表现力强。悲腔只有女腔,为宫徵交替调式。其曲调凄楚婉转,长于表现悲伤凄凉的情感。仙腔为徵、商交替调式,其曲调或委婉凄楚、如泣如诉,或激烈奔放、悲情满怀,擅长表达激昂悲愤的情绪。应山腔原为北路花鼓的一个腔调,现已成为楚剧的主要唱腔之一。其曲调活泼清新、甜美流畅。四平曲调明快华丽,长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平腔又发展派生出西皮四平,其旋律华丽婉转,适于仙女、公主、及身份高贵的女性演唱。十枝梅原是天沔花鼓戏“单边词”《十枝梅》一剧的专用曲调,以后成为楚剧唱腔的组成部分。其曲调欢快柔和,擅长表现欢快或忧虑的情绪。
(2)小调
楚剧小调十分丰富,据统计有六十余支,曲调风格各异,其中一部分来自湖北各路花鼓,原为一戏一曲,专曲专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小调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小调的表现力,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小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曲填词,每段唱词的句数和句子长短必须按照曲调格式填写,如《十绣调》、《卖杂货》、《麻城调》等;另一类是报字接腔,开头和结尾的曲调比较固定,中间可依唱词的长短分成上下句,报字灵活,近似口语,如《讨学钱》、《卖棉纱》、《纽丝调》等。
(3)高腔
高腔曾是流布于湖北襄阳、黄冈、荆州、孝感等地的高腔剧种清戏,但早已绝响于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市楚剧团于1956年对麻城、钟祥一带高腔剧目和曲牌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将其运用于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中的唱腔,从而使其成为楚剧唱腔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腔曲牌丰富,有《红衲袄》、《锁南枝》、《宜春令》、《梧桐雨》、《山坡羊》等一百余首。其曲调优美,节奏平缓,唱词优雅,抒情叙事均可。
2.角色
(1)分类
楚剧的表演艺术是在对子戏的基础上,吸收京剧、汉剧的表演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唱过程逐步发展而成,在角色行当上并无严格的区分。早期演出仅为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小生和胡子生,进入汉口演出后行当角色开始增加,出现正旦、小旦、花旦、老旦、窑旦、小生、老生、丑、花脸诸行当。
楚剧百余年来,不断发展和创新,造就了一大批名演员,影响较大的有160多人,早期的有邹全顺、邱东元、湛春林、湛驼子、熊三元,杨德安等,名声最著的始有“四喜”,即徐寿喜、李德喜、曹建喜、张四喜,后有章炳炎、关啸彬。
(1)生角
生角注重运用戏曲传统表演程式,戏路较宽,既能演民间生活小戏,又能演袍带戏。楚剧小生章炳炎,为人诚恳、务实,在追求艺术中,博采众长,勇于革新,表演艺术精湛。扮相上,他借鉴京、汉、越、川剧化装特点,融汇楚剧传统粉饰,采用话剧现代手法,做到雅而不俗,给人以美的感受。唱功上,他气口控制得法,行腔收放自如,并讲究腔随字走,字随腔连,快慢强弱,顿挫鲜明,灵活多变。如《碧玉簪》洞房中大段唱词,他音色优美,颇有韵味。在与李百川的对唱中,腔调协调,有起有伏,配合默契,可谓“珠联璧合”。做功上,他讲究形体动作,使身段优美潇洒,对手、眼、身、步亦不疏忽。他戏路较宽,注重刻画人物,准确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吕蒙正赶斋》一剧中,他饰演的吕蒙正一角,朴实丰满,把一个清高自负,主观迂腐和穷困潦倒的酸秀才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表演得惟妙惟肖,入情入理。
1960年由章主演的《吕蒙正赶斋》一剧,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后,都予以赞扬。此剧被中国唱片公司灌制唱片,畅销全国。其代表剧目有::《吕蒙正赶斋》、《卖油郎》、《碧玉簪》、《送香茶》、《送友》、《董永分别》、《山伯归天》、《豆汁记》、《左维明巧断绣鞋案》等。
(2)旦角
旦角注重表现人情味很浓的家庭生活戏,唱腔朴实细腻、亲切动人。著名旦角胡桂香女士,艺名白莲花,她是孝感西河街人,是孝感楚剧界的第一真旦。她的代表戏是在《送香茶》里饰张月英和《缪老三推车》里演张二妹。她扮相俊俏,唱腔圆润,声音悦耳,表演到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因此有首歌谣:“看戏不好白莲花,心中好像鸡子抓”。一次在新府城演出,当地大地主王庆南让她帮着烧大烟,企图污辱她,她一气之下藉口没有地方演戏离开了。人们都说她是德艺双馨,所以才有白莲花之称。
(3)题材
楚剧具有题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颇具包容性,能吸收京、汉大戏的剧目,既能演生活小戏、现代戏,又能演宫廷大戏和武戏,表现手段丰富多样。楚剧贴进生活紧跟时代,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创作演出了歌颂正义、抨击邪恶的新剧目。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闻乐见。
(4)剧目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楚剧腔调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部分,板腔包括迓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小调有【十绣调】、【麻城调】、【讨学钱】、【卖棉纱】等曲牌,高腔有【锁南枝】、【梧桐雨】、【山坡羊】等曲牌。楚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楚剧的角色主要分为生、旦、丑三类,其他行当亦由生、旦、丑演员兼演。楚剧表演讲究贴切自然,运用程式手段不拘一格,乡土气息浓郁,名演员有沈云陔、高月楼、关啸彬、李雅樵、熊剑啸等。
现代整理的历史故事剧,如《血债血还》、《刘介梅》、《双教子》、《追报表》、《三世仇》、《桃花扇》、《太平天国》、《不称心的女婿》、《狱卒平冤》、《穆桂英休夫》、《悠悠柳叶河》、《东方税官》等,其中《葛麻》、《刘介梅》、“双教子》、《追报表》被拍成戏曲艺术片。出现了张巧珍、姜翠兰、张光明、荣明祥、于盛乐、张一平、彭青莲、刘丹丽等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演员。
三.传承意义
说起对楚剧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武汉楚剧院功不可没。武汉楚剧院的前身是武汉市楚剧团,建立于1951年,2005年更名为武汉楚剧院,是楚剧最具代表性的剧院,剧院下设演出团、青年演出团、楚乐戏苑三个演出实体。武汉楚剧院院长宋涛介绍,从1985年开始该剧院自己创作剧目,这一创作收获就不小,《狱卒平冤》在1985年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获得演出、导演、剧本、舞美设计、主演、配演一等奖、音乐设计二等奖以及服装设计专项奖等十项大奖。
此外,其他精品剧目,《养命的儿子》、《彩凤搏鸦》、《穆桂英休夫》、《你是一条河》、《三媳拜寿》、《三月茶香》、《回乡过年》等也荣获“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等国家级奖项。
四.楚剧曲目
楚剧的代表剧目《四下河南》、《寻儿记》、《乔麦馍赶寿》、《狸猫换太子》、《九件衣》、《白扇记(乌金记)》、《秦香莲》和《虎将军》等。
更多湖北相关文化:湖北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武汉有哪些传统文化习俗武汉传统文化大盘点约你看楚剧热干面文化
【武汉文化】武汉风俗习惯武汉历史文化武汉工艺品介绍
汉绣起源于什么时候汉绣怎么绣汉绣工艺特色概述
热干面怎么做热干面起源于什么时候热干面文化介绍
楚剧有什么艺术特色楚剧的历史起源以及艺术特色介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