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勿问真与诈也,只论其势可耳。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

明公勿问真与诈也,只论其势可耳。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无问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灭袁氏之时也。今明公提兵攻邺,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若还救,则谭踵袭其后。以明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摇动。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愿明公详之。”操大喜曰:“恨与辛佐治相见之晚也!”即日督军还取冀州。。。。是什么意思

概述:袁绍病死之后,袁尚、袁谭兄弟在旧臣分别支持下,争夺父业。在曹操大军逼迫中,袁氏兄弟暂时和解,一致对曹。曹操采用郭嘉之计撤兵南征刘表,以待袁氏兄弟内变。果不然,袁氏兄弟又起纷争,袁谭在屡败之中,用郭图之计,降曹击尚。遂派辛评之弟辛毗前往南方见曹操。曹操在同辛毗谈及河北形势中,辛毗为曹操献上平河北之策。

评点:辛毗是能言善辨之士,曹、魏时期的重臣。最初随兄辛评跟随袁绍,辛评为平原县令。袁绍死后,辛评与郭图扶植袁谭与袁尚争夺继承权。在连败于袁尚后,郭图出主意降曹操,以曹军破尚,而己方则渔其利。并派辛评之弟辛毗前去见曹操。不想辛毗未能助袁谭,反而对曹操作出了一番分析天下大势的见解。在曹营中,谋臣们早已做了种种分析,辛毗之论无疑是曹操平定河北的定心丸。使曹操最终放弃伐荆州,回身攻打冀州。可以讲,辛毗是促使冀州陷落的重要因素。
单从河北大势讲,辛毗见解确有独到之处。一是分析了袁氏内争所造成的危机与后果;二是攻打邺城必胜的条件;三是伐荆州的不利因素。最后结论最为精彩,“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自古河北是问鼎中原基础,只有平定河北后,则可以大军直挥宛、洛,关中。所以占据中原是历代兵家王朝必走之路,统一北方是曹操建立霸业首要考虑,挥师跨江南进而统一中国是其最终目的。曹操对辛毗见解极为高兴,说“恨与辛佑治相见之晚也”。辛毗的王霸建业之论是等同于鲁肃“图天下”、诸葛亮“隆中对”,其见解和智谋也是一流水平。若从做人风骨及处事做法上讲,辛毗不如其兄辛评,更不及沮授、田丰。许攸降曹尚有袁绍不用其谋,处于逼反无奈之境地的理由,但此人降曹前还能做一自刎之态,以掩背主难堪之举。审配是小人,但其面北引颈而死,做人风骨也令曹操“怜其忠义,命葬于城北。”待袁谭死后,青州别驾王修抗曹令而哭于头下时,曹操发出“河北名士何其多,袁绍若能用之,吾何敢小觎此地”的感慨。辛毗相比之下,出卖主公令人不齿,牵连丧家八十余口人之祸更令人可悲。此也是对袁氏集团失败的一种评价吧。

作者:燕泊赵庐斋 2009-4-2 08:3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08
主公您不要管是真是假,只看趋势就可以了。袁家连年有丧事和败仗,士兵在外面疲惫不堪,谋臣在里面被杀。兄弟不和,国家分裂成两个,再加上饥荒接连发生,天灾人祸,不管聪明还是愚蠢都知道它将要瓦解,这是上天要灭亡袁家的时候。现在您带兵进攻邺城,袁尚如果不回来援救,就失去了根据地,回来援救,袁谭就从从后面袭击他。用您的威风,攻击疲惫的敌人,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不这样计划,而攻击荆州,荆州是富裕安乐的地方,地方祥和人民安康,不能动摇。何况四方的祸患数河北最大,河北平定的话,霸业就能成功了,希望您仔细思考。曹操很高兴说,和辛佐治相见恨晚。第二天就带领军队回去攻击冀州追问

今何从吾弟而见逼耶,见。逼。怎么解释

追答

被,逼迫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