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后中国人为什么不“正坐”了?

如题所述

正坐又称跨鹤坐、跽坐、跪坐,跪坐(正坐),是我们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正确的跪坐姿势优雅,体现出中华文明端庄和谦恭的仪态。历史上先秦汉唐的人们身穿宽大飘逸的服装跪坐于地,有一种大气的美韵。从“促膝谈心”和“举案齐眉”等成语,也可看出古人的文化。

跪坐不仅体现出一种修养和风韵,从养生角度看,对人体健康也大有益处。正坐,即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也就是现在日本人的坐姿。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

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坐在席子上,或者是一张叫榻的大床上,屁股放在脚后跟,叫正坐。虽然不大舒服,可是在正式的场合下,必须得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早在商周朝时期就有礼制的我们,自然在这方面有所失礼。正坐这种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了上千年,直到唐朝才结束我们延续了上千年的正坐方式。那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放弃了正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肯定就是有了替代正坐的方式了,那就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椅子的传入,使得中原人民可以解放我们的双腿,不用再席地而坐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类似现在的马扎,从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正坐这种难受的坐姿。

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下垂的椅子,并且在宋朝广泛地流行起来。古代中国人的腿终于得到了解放。

其二,服饰的改变使得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坐的方式 。史前时代,我们的服饰特色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无论男女都穿裙子,而裙子里面则不穿内裤。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坐就能很好的避免我们走光,防止在客人面前失礼。商周时代,古人学会了用袍子做内衣(后来袍子变成外衣)。

上衣下裳里面多了一层袍子,走光的风险小了一些。春秋战国,裤子终于普及。可是当时的裤子没有裤裆,甚至连裤腰都没有,一左一右套在两条腿上,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连裆裤在东汉以后才被发明出来,并在南北朝时被推广使用。所以即使东汉末年有小马扎的传入,人们也依旧还在沿用这正坐的坐式,就是防止走光。直到唐宋年纪,连裆裤的发明,才使得人们彻底放弃正坐方式,该用椅子板凳等。

其三,正坐使得人们很难受

椅子出现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正坐,这种坐姿现在看来是很难受的,恐怕现代人很难有坚持这种坐姿半个小时的。所以,古时的人们必须从小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

这种坐姿坐久了就会使我们双腿发麻,这种难受的感觉相信大家都有过,所以为了避免难受,改变是在所难免了。也正是因为这种改变,至少我们国人现在是不需要再遭受这种跪坐的苦难了,现在的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椅子板凳供我们使用,不必再拘泥于正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正坐了,是因为唐朝能工巧匠发明出来了椅子,坐椅子上比较舒服,所以中国人开始坐椅子取代正坐。
第2个回答  2020-10-21
唐朝以后中国人不“正坐”了,是因为从南北朝之后,当时从西域传来了”胡坐“,取代了唐朝正规礼仪”正坐“。
第3个回答  2020-10-21
因为在唐朝有了椅子,所以很多人选择坐在椅子上而不坐在地上,当然并不是说就放弃了,只是相对来说进步了。
第4个回答  2020-10-21
因为当时得到启发,制造了椅子,既然有了椅子就没必要坐地上了,这是比较顺其自然的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