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福全是康熙哥哥,在打噶尔丹时,因为退缩,被康熙处罚。受到处罚时,福全只说了一句“我复何言”。他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福全剧照)

福全是顺治帝的次子,他的生母是宁悫妃董鄂氏。

虽说是次子,但由于皇长子年钮只存活了89天便夭折了,因此福全又是事实上的皇长子。

福全从小性格柔顺,对孝庄太后和顺治帝都颇有孝心,按说要立储君,他是最有资格的。可是当顺治帝问他长大有什么志向时,年幼的福全朗声答道,他愿做贤王。

比福全小1岁的玄烨(后来的康熙)则说,愿效法父皇。

顺治帝也和千万父母一样,在这种时候,总希望做儿子的能有远大的理想。因此两相比较,玄烨的回答则更得顺治帝欢心,反倒是福全让顺治帝觉得不甚有出息。

不过,不管是福全还是玄烨,都不是顺治帝的心头肉,自然也没有考虑过让他们做储君的事情。

本来,顺治帝最宠爱的是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可是皇四子无福,仅活了几个月便夭折了。再加上董鄂妃的离世,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极大的损耗了顺治帝的健康。

不久后,顺治染上了天花。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染上天花无疑是不治之症,只能靠病人自己挺过去。不幸的是,顺治一病不起。眼看就有离世的危险,所以立储君一事不得不提上议程。

这时的福全8岁,玄烨7岁,顺治帝想到自己也是年幼登基,因而受制于多尔衮的经历,便不寒而栗。便有意让年长的堂弟安亲王岳乐继承帝位。

但在孝庄太后和汤若望的建议下,再加上顺治帝想到玄烨有做帝王的大志,最终还是将才7岁的他立为了储君。

(顺治剧照)

天时地利人和,玄烨登基称帝,是为康熙,而清王朝将因他走上“康乾盛世”。

康熙亲政后,实现了福全想做贤王的愿望。

福全不仅被封为裕亲王,还得到参与议政的权力。

福全和康熙本就兄弟相亲,而年轻的康熙也急需要一个能忠心不二又有才干的人来辅佐自己。福全的忠心不二,和在政事上的决断,都让康熙颇感欣慰。

康熙在位时,社会并不太平,内有三藩之乱,又有郑氏集团在台湾反清,还有沙俄多次入侵黑龙江烧杀抢掠。

这都是威胁皇权的大事,康熙是在政治上很有远见,手段也很高明,这诸多棘手的事情交付给做事稳妥的福全去做,让他放心不少。因此福全既是康熙的好兄弟,也是康熙最为信任的倚重大臣。

康熙二十七年,准噶尔部的噶尔丹随着势力强大,暗中勾结沙俄在喀尔喀蒙古发动进攻。由于攻击太过突然,喀尔喀兵败而退,不得不向清廷求援。

噶尔丹却趁胜追击,一路南进,一直打到了距北京城不足千里的长城一带。

这可打到天子脚下了,康熙忍无可忍,亲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准备手刃噶尔丹。

然而,康熙才出塞外,便受了风寒,只得“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攻打噶尔丹的重任,则落在了福全的身上。

(噶尔丹剧照)

福全很有军事才能,他统兵3万在乌兰布通和噶尔丹发起了正面攻击。

噶尔丹“觅山林深堑,倚险结营”,且以驼城战术对阵。

清军几次以火炮攻击,都因对方有密林保护,又有沼泽阻挡,因此不但不能冲出缺口,自身反而死伤不少。

无奈之下,福全改变战术,趁夜让清军从左翼山腰偷袭,噶尔丹防备不及,被打得四散而逃。

噶尔丹见势不好,派使者向福全求和。

福全想到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休整军队,等后方军队来后,再围剿噶尔丹不迟,所以假意答应了他的请求。

谁知,噶尔丹却趁机带着残兵败将,连夜往西北处逃遁而去。

福全发现后,知道再追恐怕来不及了,再加上军中粮草所剩无几,于是便自作主张,率军班师回朝。

按说,福全虽然没有歼灭噶尔丹,但他还是在战役中表现不凡,康熙应该予以奖励。谁知,康熙非但不奖,反而将他削职罚俸,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康熙虽然回京,但他却在后方督战,一切统兵大计皆由他发号。

本来,福全打了胜仗,康熙颇为安慰。但当福全议和停战时,康熙对他的行为已经很不满意,认为他坐失战机。对他多有警告,要他小心防备。

结果福全还是没能引起警惕,让噶尔丹出逃。最让康熙不满的是,福全没有立刻追击,反而不经他同意便班师回朝。这无疑放虎归山,给清廷留下后患。

另外一点,福全这种自作主张的行为,让康熙颇为忌惮。想到福全曾是最恰当的皇位继承人,康熙知道,他必须给福全一个警告。

因此,康熙不光革去了福全所有的职务,还罚俸三年。本来还要剥夺他的爵位,幸得孝庄太后求情,才保留了他的王爵,让他做了闲散王爷。

对于康熙的处罚,福全有苦难言,只能以一句“我复何言!”承受了这一切。

(胤褆剧照)

那么福全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原来,福全虽然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对统兵作战有最高指挥权。但他的副手,却是皇长子胤褆。

胤褆骑射了得,又是皇长子,康熙对他颇器重,让他随福全出征,自然希望他能立功。

胤褆何尝不明白康熙的良苦用心。但福全却唯恐胤褆在征战中有闪失,打起仗来疑虑颇多。这样两个人在作战策略上,往往意见相左,于是二人多有不睦之处。

再加上当时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国舅佟国纲在攻打噶尔丹时战死。

这让福全更是惶恐,所以本该围剿噶尔丹完成使命的他,只能先保住胤褆为重。

在这种情况下,福全只能见好就收,放任噶尔丹出逃。

所以,当康熙治罪时,他只能默默承受,一句也不能辩解了。

康熙三十三年,噶尔丹再次叛乱,康熙御驾亲征,福全也随军出征,将噶尔丹打得溃不成军,最后噶尔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患病,康熙听说后,还特意去他府中探视病情。

谁知没捱过半年,福全便病逝了。康熙本在塞外出巡,听闻后赶回京城,亲自祭奠,悲痛到恸哭不能止,随后又以王爷规格厚葬。大约在那时候,康熙已经明白当年福全退缩,是为了保护自己儿子,所以心中更加感动,更加悲痛。为了舒缓相思之情,康熙还命画工画了一张他和福全早年在桐荫下玩耍的画像,挂于书房。

福全一生,对康熙一片忠心,真正做了贤王的本分,大概他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9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善于带兵打仗的人,而且治理国家也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的,经常会担心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第2个回答  2020-09-29
不仅军事指挥能力强,而且为人十分聪明。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收敛锋芒,尽心尽力协助康熙处理清朝朝政,稳定江山。
第3个回答  2020-09-29
康熙的哥哥福全也是一位才学八斗,武艺高强之人。康熙的哥哥福全作为康熙的左膀右臂,在康熙平定葛尔丹时发挥重要作用。
第4个回答  2020-09-27

历史上皇帝和兄弟相处融洽的例子中,康熙和哥哥福全应该算一个,虽然大多数皇家子嗣为了争夺皇位兄弟相残。

爱新觉罗.福全是顺治皇帝的次子,比康熙大一岁,从小福全和玄烨就玩在一起,经常陪伴在祖母孝庄太后左右。可能满人没有辈分这个概念,顺治皇帝叫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皇帝曾经看着自己三个肉乎乎的儿子,福全、玄烨、常宁,问道:“你们长大后都想做什么?”福全回道:“愿做一代贤王。”,玄烨答:“愿效仿父皇。”,常宁太小了,没法作答,估计只能眨巴着好奇的大眼睛。顺治皇帝听后觉得都很好,历史上情感上顺治皇帝更喜欢福全些,孝庄更喜欢玄烨些。

顺治皇帝二十四岁就驾崩了,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在选立继承人时,顺治皇帝听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最终选择了玄烨,理由就是玄烨得过天花没死。“天花”是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但是得过以后就会终生免疫。有清一代对“天花”也是谈之色变,顺治,同治都是因天花而死,得天花没死的除了康熙皇帝,还有就是咸丰皇帝。

汤若望一直是顺治皇帝非常尊敬的传教士,顺治觉得他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值得学习,从而盖了很多教堂,任命其为太常寺少卿,钦天监监台。汤若望先后给顺治皇帝写过三百多份奏折,康熙年间官至一品光禄大夫,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死后葬于北京。

康熙六年,福全封为裕亲王,也是议政大臣,深得康熙信任。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康熙二十七年,康熙准备亲自征讨噶尔丹,并做了详细的计划。福全为军事统帅,兵分两路,一路由二哥福全和皇长子胤褆为副将,率兵出古北口,另一路由三弟常宁率领出喜峰口。这就是乌兰布通一战,参与此战的皇亲国戚很多有,国舅爷佟国纲,佟国维,还有明珠,索额图封朝廷重臣。看这阵仗,康熙是要一举荡平,消灭噶尔丹。

这一站的结果如何呢?噶尔丹丢盔弃甲,跑了,清军损失惨重,死伤人数超过噶尔丹,之所以能赶跑噶尔丹,完全是拼火药数量,一开战就相互对轰,可是清军的枪炮根本不如噶尔丹从沙俄手里买的先进,所以清军伤亡惨重,国舅佟国纲率兵准备迂回到噶尔丹后面,来个包抄,结果却被噶尔丹先进的火器轰死了。

佟国纲壮烈牺牲,直接导致清军溃散,明珠,索额图等为了保命,挑选精锐护身,以至于很多士兵抱怨,他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当保镖的。此时常宁的大军还没到,福全见此情形就用火炮对轰吧,耗死噶尔丹。果然,噶尔丹弹药用完了,来求和。噶尔丹希望用求和争取时间逃跑,福全打算用这个时间等常宁的大军,结果大军没到,噶尔丹连夜跑了。福全也就擅自做主撤军了,康熙帝发怒了,为什么不追缴噶尔丹?为什么不请示就撤退?

福全在班师回朝后,朝阳门外听旨,责怪福全擅自做主,这圣旨还特别提到皇长子胤褆。

且谕允禔曰:“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

康熙的意思就是,福全是你伯父,如果你的口供与你伯父的不一样,就治你罪。这就奇怪了,真相是什么就是什么,这听上去怎么像逼着胤褆与福全串供呢?

胤褆在前线打仗的时候,经常与福全意见不合,为了不误事,本来康熙打算把胤褆提前给招回来的。而且福全回朝准备上奏康熙胤褆在前线的种种不合理行为。

这下好了,叔侄二人被堵在朝阳门外,听完圣旨,福全明白了,什么话都不说了,只留下一句:“我复何言!”,就是我又能说什么呢?什么都不说了,过错一人担着。

福全明白,康熙是要保护胤褆,所以没法说。战场上,福全没有追击又何尝不是为了保护胤褆。国舅爷佟国纲已经死了,万一胤褆再有个三长两短,福全一家都得赔上。这支队伍里皇亲国戚太多,本来是鼓舞士气用的,却也牵绊了统帅的决策。

众臣商议是要康熙帝夺了福全的爵,贬为庶人,但是康熙念其有功,只罚奉三年,以后做个“闲散”王爷。第二年,福全跟随康熙亲征,终于绞杀噶尔丹,之后,福全就回家当个“闲”王,直到去世。

康熙在福全临终悲痛的说,从此再无兄长了,并让人画了两人并做于桐荫之下的画像,以示手足同老。

结束语

后来,康熙亲征噶尔丹,还是启用福全,可见还是相信他这个“二哥”的,他暗示福全承担所有过错,又不重罚,也是全了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