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议论的例子

如题所述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杜甫

1、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8
 1、历史烟云,穿越弄堂小巷,青石红瓦,荇苔墨绿,穿越平平仄仄的久远的往事,抚摸烟雨与共之下的沧海桑田,世事浮沉。

  2、记忆中的风铃,似乎依旧挂在昨日的地点,伴随着微风摇曳着属于它自己的旋律,一切依旧,不同的只是,那些年留过的听众,却在这不经意的成长里走过了一批又一批,故事换了主角,而时光却一直没变。

  3、人生苦短,时光载着悠悠岁月,穿透千年的苍凉,更那堪人生几度,百年春秋。

  4、岁月,走过一个又一个轮回。想念了那曾今的同伴,那个童真的岁月。不知疲惫,不懂岁月。

  5、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被消磨的面目全非,不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一如风景,一如心事,而唯一没变的或许就是岁月留下的枯荣了。

  6、暮雨一夜,晓风一窗。天色微明的时候,窗外的雨已经下成了毛毛细雨。去雨里撑开一把伞吧!感受雨里晨风的清凉。随着人流在绿荫下移动,听着雨点在伞叶上的滴滴声,犹如雨中荷塘听雨般的美妙,那些情怀就在雨中蔓延。风飘飘是舞动的思绪,雨沥沥是低语的缠绵。潮湿的夏天,潮湿的心。找不到一块干燥的地方让心消停。

  7、人生中有很多经历注定会被时光搁浅,留不下故事的结局,就像灰尘一样,纵使不知未来的停留,却始终执着着漂泊的方向。也许,太多的感伤总是让人身不由已,就像未知的命运,我们总是无法去支配它,留下的,也只有默默的接受,在每一轮季节的深处,磕磕绊绊,浮浮沉沉。

  8、时光匆匆,我将那些曾经最美丽的瞬间,封存在心底那个无人知晓,也是最脆弱的地方。把握好现在的一分一秒,努力让自己不在以后回忆的时候,将它变为垃圾舍弃。

  9、在细雨中流连,不断地有人撑着雨伞从身边走过。一样的风姿,一样的婉约。在不紧不慢的细雨中不疾不徐地徜徉,溜达成雨中的一道风景。雨中有人们调侃的声音,毛毛雨啦!小意思啦!也许,这样是一种享受。

  10、今夜天又雨,梦一样的时光。千点万点芭蕉雨,随风轻飞渺如烟。飘在人心里,洒落眉宇间。林风檐前过,带去一个雨季的思念。雨中多牵挂,天涯路远不知何日是归程。远处,有船正解缆远渡,雨蒙蒙雾蒙蒙的不知向何处。风儿悄悄,船儿摇摇,江南水淼淼。为你荡开一叶舟,风飘雨弄满情怀。

  11、时光,是一种无形的寂寞,或许在你无意的时候,就会从你的指尖流过,慢慢侵蚀你的肉体,让所有的器官都充满失落与孤寂。

  12、三生遇见,一世刻骨,人生中的遇见,需要生生世世的轮回,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日里,滋养别样的情怀,只求在最好的年华里,遇见最美的你。

  13、时光荏苒,平平仄仄的回声里,充满着太多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变故。无论怎样,我们将往事随风,且行且过,从昨日的阴霾中,看到希翼的曙光。

  14、生活是平淡的,生命是平凡的,而幸福地活着,把生命中最富活力的青春抛洒在了边境。走在蜿蜒曲折的边境线上,怀着一份赤诚,历尽艰辛而无悔,让生命守望的一份责任和道义!

  15、年龄犹如四季,藏在岁月的年轮里。同样的年龄,有的人比实际苍老许多,有的人则年少不少。年轻是梦,年老是回忆。春花何处?春光不再。凡是美好的东西总嫌太少,凡是美好的光阴总嫌太短。老在抱怨“人生苦短 岁月无情”,只会徒增几缕白发。

  16、人的一生, 就是在怀着激情生活,同时以理智自律,胜败不在一时,得失不在一事。一时之得失要服从一世,一事之得失要服从全局,个人之得失要服从集体。学会吧!再回忆往事,幸福就会慢慢的涌上心头,暖暖的……

  17、这是一个属于青春的季节,有着轻盈的风絮,碰触希望的光芒。同样这也是一个属于离别的季节,很多故事都没有来得及呈现,就被凋零的时光逐一隐藏,只剩下一些浮云,一些感动,悄然的留在了记忆的最深处。

  18、朦胧的雨丝浸湿了久远的思念,依旧等你在这个雨季。飘飘雨淋湿了梦的意境,滴滴的雨声是失落的离意别情。在雨里觅寻那些远去了的踪迹,寻觅那一片片的飘零。往事如烟随风逝,也习惯了寂寥。

  19、时光,是一条涓涓的细流,或许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变会从你的心田经过,让那些往事,渐渐占据我的心头。
第2个回答  2020-10-16
记得,曾经有一个诗人说过一句话,“中国诗歌会灭亡吗?”很负责任的一句话。看是简单的一句话,确隐含着无与伦比的思考。中国诗歌真的会灭亡吗?其实有其中的道理,不过还是过于担心了。
中国诗歌不会灭,中国诗歌也灭不了。因为从自然界刚刚和人密切接触开始,诗歌就开始出现了。换句话说,中国诗歌的产生,比很多历史的思维来得早。比如,“土,反其宅”,“水,归其壑”《礼记》,应该这就算得上证据吧。没有人与人的影子,纯粹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一种风景,风景也就是一自然的美。
不过,要说诗歌的美,还得也和时代关联起来,因为诗歌就是一种时代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时代,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诗歌。也许有人就要问了,既然与时代有关联,那为何过去人们会写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见《周南?关雎》看似简单却美妙的诗句。那个时代,能够如此想象,很是有种特别的不可能。
其实,这就证明了后来的名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因为美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是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如果没有对生活美的想象,就不会有人内心的感动,也不会有一个时代的美感,也不会有这种美感产生的力量。所谓力量,就是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感化,体验和情感。
在每一个时代里,为什么都会有诗歌,因为诗歌就是一种内心的情感,也是心灵深处的一种表达、思考。为什么李白几杯酒下肚就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因为他虽然看似潇洒走一回,但其实无时无刻没有不在他内心泛起波澜的思考,这种思考除了有其天分之外,有一点,李白就是为诗而活。他能用内心的表达,融入生活的周围,把这些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
除了李白,值得一提的是屈原,屈原在中国诗歌上的地位,可以说超过了一个时代的定位。他不仅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诗人,更是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传统。他不仅爱诗,关键爱国,这是一种大情怀。不管国家发展怎么样?他都怀着一颗积极向往的胸怀,“不怕自身遭殃兮,怕皇车坠尘土!”。
可见,诗歌的美,主要还是美在灵魂,美在诗人的内心。如果一个没有品德,没有个性的诗人,要想写出美的诗歌,应该说可能性不大,或者说就没有这种可能。因为形式上的表达,往往触及不了内心,如果连自己内心都触及不到,那么要用美来形容,那就只能是天方夜谭。
比如现在,很多诗人常常写自己的故乡,写自己故乡的土地。哪里的一山一水,似乎在诗人们的眼里,都是金,是银,是永远忘记不了的深刻感情。但是,又有谁真正把自己的故乡看得入怀至宝,大不了就是一种生活的经历罢了。因为时代的发展,时过境迁的变化,故乡不仅没有了原来的哪一种泥土香味,关键一点回去还会感觉陌生。如果笔者有什么偏激,愿意接受指正。但这是实实在在的一种感受。所以就会有之前提出来的“中国诗歌会灭亡吗?”这样的提问,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市场经济之下,很多诗歌成为了市场发展的门面,走火入魔,或者说大题小做去了。诗歌不是一种内心的交流,也不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诗歌在当下,逐渐成为一种没有生命的花朵,萎焉也可以,繁华也可以。反正就是难得找到一种通入内心的诗歌表现形式。似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诗人,每一个人也都有点和诗人隔得太远。因为喜欢诗歌,不一定有好诗作品,有好诗作品,就是无法持续不断。
即使是一个时代,但不是每个时代都是诗歌的繁荣时期。从历史来看,一个时代能够留下一点诗歌影子,也都是万幸了。毕竟这个东西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也需要一定的天赋秉性。看得到时代的美,不一定有诗歌的灵魂,有诗歌的灵魂,也不一定把时代的美感都能表达进去。
只能说,不能把诗歌当成一种内心,也可以欣赏诗歌美丽的感动。即使找不了诗歌的灵感,也可以问一问自己真实的生命意义,“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李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歌的时代美感,其实就是诗歌与时代契合起来,能够在人们内心荡起波纹,从诗歌里,每个人都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这就是诗歌的时代最美之处。
第3个回答  2020-10-08
中唐诗人戎昱的《咏史》是唐代咏史诗中的名篇,尤以议论见长,诗曰:“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据范摅《云溪友议》卷下记载,唐宪宗曾与朝臣讨论和亲之事,宪宗自称记得戎昱《咏史》一诗,并曰:“魏绛之功,何其懦也!”朝臣遂息和戎之论。魏绛是春秋时晋国国卿,力主和戎,终使戎狄亲附,晋国复霸,是古代和戎国策的首创者,故宪宗斥其“懦”。所谓“和亲”,即是和戎的一种具体做法,汉朝为了笼络匈奴,屡遣公主(常以家人子冒名)或宫女远嫁匈奴单于,王昭君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人。作为外交手段的和亲当然有利有弊,但当汉朝处于弱势时,和亲总是带有屈辱的色彩,戎昱此诗就持此论。当然,戎诗实际上是借古讽今。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屡行和亲之计。此时唐朝无力抗击回纥、吐蕃等外族的侵扰,和亲云云,皆是屈辱之求和也。杜甫在成都所作之《警急》诗中云:“和亲知计拙,公主漫无归。”即是有感而发。对于戎昱而言,代宗大历年间以仆固怀恩女为崇徽公主下嫁回纥,德宗时又以咸安公主下嫁回纥,皆是他曾亲闻的事例,所谓“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者,实即对现实政治之批判也。

那么,戎昱《咏史》诗中的议论到底如何?一般的咏史诗总要对所咏之史实作一番叙述,然后发表议论。此诗却打破常规,它全篇皆为议论,而且并不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是从总体上对“和亲”这类历史现象进行议论。从议论自身而言,后人对此诗颇多佳评。如明人徐充曰:“此诗辞严义正,虽善史断者,不能过也。首二句正本之论。三、四句婉言此事之非所宜。五、六句实言此事之不可恃。尾乃言当时立朝之臣无能救正,岂非良、平之罪乎?若为不知,而诛及死者,责之深也。”(《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清人乔亿则曰:“颔联史论,宜宪宗诵之而廷臣和戎之议息。”(《大历诗略》)若从议论的方式而言,则清人冯班曰:“名篇。亦是议论耳,气味自然不同。意气激昂,不专作板论,所以为唐人。”纪昀则曰:“太直太尽,殊乖一唱三叹之旨。”(《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前者似有褒意,后者则是贬评。应该说,此诗的议论确有优点,主要体现在立论严正,措辞得体。首联开门见山,用“计拙”二字将和亲一笔否定。汉代最早提议和亲的是大臣刘敬,他建议汉高祖以长公主妻匈奴单于冒顿:“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公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