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凤凰在大限到来之时集梧桐枝于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

涅槃是佛教教义,其为音译,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

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称为“凤凰涅槃”。

凤凰涅槃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

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砺后它们才能以更美好的躯体重生。 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被称为“涅槃”。

扩展资料:

涅槃重生出自:《涅盘无名论》是古代高僧对涅槃论的概述。是僧肇大师的代表作之一。僧肇是中国东晋著名的佛教学者、僧人。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得意门生,罗什门下“四圣”或“十哲” 之一,被称为“法门龙象”、“解空第一”。原文节选:

“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

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

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槃。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以知涅槃之道,存乎妙契。

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译文:

无名者说,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灵昧的体验,体验到空境,就不会在意世界万象的事物,万物由我心流出,执万物与我合一,只有圣人能做到!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不掌握这个真理就不能成为圣人,反之,不是圣人也不能知道这个真理,正因为掌握了这个真理才成为圣人,所以圣人与真理契合无间,凡是圣人都不能离开这个真理!

这正如般若观照所说的色心不二,相即相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从缘起法的角度来看,万法为空,空为万法,见佛即见法,见法即见空,诸法性空,即成见佛,物我两忘。

不一不异。所以通达空境的圣人总是勘玄机于先兆,隐未来于变化,将东南西北上下六合统摄一心,过去未来同成一体。古来今往都是一样,穷本极末,没有二致。

将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槃。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不离诸法而得涅槃”。又因为诸法无边,故求得解脱也无尽,由是推知,涅槃之道在于保持契会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

乃知万法冥然一体的真理。万物与我没有本质的差别,我与万物实质一样,物与我玄妙会通,无极是它们最后归宿。涅槃就是进而不前,退而不后,无始无终,终始不在其间!

天女说: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脱也无终始。

相关故事:

人鸟互助佳话传

洪水退却后,人们为了纪念金凤舍己救人的功绩,就在那座高山上凤凰飞落涅槃的地方建了一座寺院,名字叫飞来寺;人们舍不得金凤救助他们起飞的地方,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地名就叫作御金街,意思是驾御金凤获得重生的地方;人们在御金街中央,那个曾经生长梧桐树招来金凤凰筑巢的风水宝地建起了一座土台叫做凤凰台。

用来四时朝拜这个知恩图报舍身取义的金凤;人们为了报答老禅师的救命之恩,就在御金街重新建起了禅院。 也有人传说,金凤的尸体最后化成了这个小城。

所以清远看上去就像一只凤凰,三码头是凤头,下廓就是清远的凤翅,而凤背就是新世纪广场所在地,(旧区府)凤尾呢。一直从松岗路延伸到北架山了,而就在凤凰牺牲的地方。

我们称之为起凤里(是希望凤凰再次起来的意思)所以清远就叫做凤城了。 大家又知不知道广东一共是有两个凤城的,除了清远之外,顺德大良也称为凤城,为什么呢?

据说,就是清远的公凤凰回来了,见到自己的妻子牺牲了,很伤心,就带着小凤凰飞离了这块伤心之地,一飞就飞到了顺德,所以广东省就了了两个凤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12
 涅槃(梵文)一词为来自古印度,在各古印度宗教里一般指一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在印度教哲学里意指通过肉体的解脱而与高级生命的结合。目前在中文里,这个词偏向于专指佛教里的涅槃概念。
  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 Nibbāna是源自动词 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梵文 निर्वाण 在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中给出四个解释:“槃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故名涅槃。复次槃名为臭涅名为无。永无臭秽诸烦恼业故名涅槃。复次槃名稠林涅名永离。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槃名为织涅名为不。此中永无烦恼业缕。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槃”。
  中文旧译作“灭度”。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涅槃这个词的中文意译是圆寂。但圆寂一词在日常中文中已被泛用;例如,常用于称呼僧尼去世。在中文世俗用语里常被等同于在肉体死亡的同时精神或灵魂获得永生或再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22
斌宗法师讲述 一九五七年二月拾五日于澹云精舍前言一、涅槃的意义 二、涅槃的种类结语前言 一、涅槃的意义 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槃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 若据新译——玄奘法师则译为‘圆寂’,此义比较来得完善,因为寂灭、灭度、解脱等译,不过仅约断德方面,言断灭生死烦恼。圆寂则统明智断二德。今略释之: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简单的说:即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详细的说: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这就是涅槃的境界——圆寂。圆约进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约灭恶方面言(断惑灭苦)。据此研究起来,圆寂似乎大乘无为的涅槃,寂静、灭度等为小乘涅槃。 要之,圆寂也就是指得‘圆明寂照之真心’。因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圆),永离一切烦恼(寂)故。成佛即证此真心,故涅槃并非诸佛的专有品,不过凡夫一向为梦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证得。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槃。 当知梦想,根本是由本觉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灭一分梦想,即证一分真觉(如镜子去一分尘埃,即现一分光明),乃至全灭全证。至此则一切功德无不复归‘圆’满,一切烦恼生死无不毕竟空‘寂’,是证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 二、涅槃的种类 现在再来把它的种类介绍一下:涅槃有二种,一、有余,二、无余,要详细明白它当分三段来讲: (一)就小乘方面:证得阿罗汉果,对于招感生死业因的见思惑,虽已断尽而更不生起,但尚有前业所招的生死果报身未灭(生命体犹存),叫做有余涅槃(尚有余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灭故)。若连以前烦恼业所受之身亦灭,更不随业受生死,叫做无余涅槃(无余外生死苦果可灭故)。换言之: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上之烦恼业惑已经解脱,即众苦所聚的生理上之现实生命体亦同称解脱,此为无余涅槃。以上为小乘的有余、无余涅槃(此有余、无余同为一体,因同断见思,同证真理。其不同处,唯在有漏依身上灭,未灭上分)。 (二)就大乘方面:若变易生死因尽为有余涅槃,变易的果尽为无余涅槃。此为大乘的有余、无余涅槃。 (三)就大小相对言;小乘所证涅槃为‘有余’,因为它仅断见思烦恼,灭分段生死而已,尚‘有’其‘余’的尘沙、无明烦恼未断,变易生死未了,故曰有余。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则为‘无余’,因为它是三惑全断,二种生死永灭,再‘无’其‘余’的烦恼可断,生死可了,故曰无余。此为大小相对的有余、无余涅槃。 又近代的学者说:果报身未灭为有余(虽惑断而身尚在)待果报身灭时,始称为无余的涅槃。 更对于小乘和大乘涅槃的分解,详细可再分为三点说明: 1、小乘灭生死而涅槃,大乘达生死即涅槃,这叫做本性寂灭非寂灭异,此其一也。 2、小乘唯断界内见思,大乘并断界外(三界外)尘沙、无明,这叫做界内界外断惑异,此其二也。 3、小乘无身无智,未彻证法身般若之德;大乘则身知具足,众德圆备,这叫做众德具不具异,此其三也。我来引一段经文补释这众德具不具的道理,使读者易懂。 “法华玄赞”二云:‘一、真如之体灵明妙觉,名为般若’;彼为觉性故也。小乘之涅槃体非觉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体出所知障,名为‘法身’;彼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小乘之涅槃非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三、真如之体众苦都尽,名为‘解脱’;彼离分段变易故。小乘之涅槃唯离分段,未脱变易,故非圆满解脱。 据上所说,小乘涅槃所断的是见思烦恼,所灭的是分段生死,所证的是偏空真理,所以它的生死因便是见思烦恼,它的生死果即指有漏依身(为有漏烦恼感受生死所依之身)。大乘涅槃,所断的是尘沙、无明烦恼,所灭的是变易生死,所证的是中道实相理。此则以尘沙、无明为变易生死因,空及二边之法相为变易生死果。 二乘人灭分段生死,不受后有而入涅槃。大乘菩萨及佛虽变易生死,息妄归真,而证无余涅槃。或云:‘佛息应身之化,归于真身之本’谓之无余涅槃。 总之,二乘所证涅槃,它的本体是见思烦恼永寂,偏空真谛理显现。菩萨所证涅槃,它的本体是尘沙烦恼永寂,但中俗谛理显现。佛所证的涅槃,它的本体是无明烦恼永寂,实相中谛理显现。 小乘虽然不算圆满解脱,可是它已能了脱分段生死,因此,亦得称为涅槃——小涅槃;三德中仅具解脱一分。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可就不同了,它是圆断烦恼、圆满解脱、圆证三身、圆获三智;那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备,常乐我净的四德不缺。 此外还有性净涅槃、无住涅槃,合前有余、无余为四种涅槃。有余、无余是三乘共证,凡夫无分;性净涅槃是凡圣同具;无住涅槃是佛果独证。今略说明之:‘性净涅槃’谓诸法自体,性本空寂,不假他修,法法平等,圣凡不二的理性。‘无住涅槃’是说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为它是福慧圆满,更无所求。体虽如如而能不变随缘;用虽生灭而能随缘不变。又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不忍坐视沉溺生死的众生而不救);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不被无明所迷,业力所转),故云无住。结语 如上所明,涅槃是学佛修行最后的归趣,不消说它当然是个无法估价的圣果。嗟嗟!世有一班不懂教义的人,竟以涅槃认为是死的别名,这是根本错误的!要知道,它——涅槃,乃诸佛圣者所同证的圣果,是由历劫辛苦,积行一切功德所换来的代价。就以小乘涅槃来说:并不是个个死了就能即证涅槃。请大家认识清楚为幸!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20-02-12

涅槃重生这个词多用来指经历了磨难与痛苦,不仅没有被打败,反而更加坚强有作为,活得更加出色了。寓意着,不畏艰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精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1-14

涅槃重生这个词多用来指经历了磨难与痛苦,不仅没有被打败,反而更加坚强有作为,活得更加出色了。寓意着,不畏艰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