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件事情我知道是应该做的,但是我不去做

如题所述

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无非就是在一件又一件的做事情。我之前常常说,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学会做事情的正确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见的情景是,有些事情不该做,我们却做得不亦乐乎,有些事情该做,我们却会向后推。近半年来,跟着@花花老师学英语,她提出了很多英语学习方面的好方法,我一向是一个听话的人,执行力很强,但即使如此,我也没有完全做到“听话照做”这四个字。最近一段时间我总是在思索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明明我知道一件事情是应该做的,可是我却不去做呢?



01. 懒

这世上没有什么不成功的事情是一个“懒”字无法解释的,如果有的话,那就再加一个“惰”字。在我看来,“懒”分两种,一种是行动上的懒,一种是思维上的懒。行动上的懒,说白了就是“四体不勤”,与其动起来去做一件事,他们更愿意 “葛优瘫”,他们当然知道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从长远来看是对他们有好处的,可是啊,“葛优瘫”带来的愉悦感是他们当下无法拒绝的,需要马上享受掉的。这其实也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人的天性其实是懒而不是勤快,这也符合“熵增”原理,毕竟像自律、勤快这种事情是需要你付出意志力去控制的,所有需要通过控制来完成的事情都是违背这件事的最自然的走向的。对于一些自控力比较薄弱的人来说,这种控制的过程很辛苦,他们吃不消。采铜在《精进》中提到一个观点, 我们应该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比如说你看一个综艺节目,打一场游戏,这种事情带给你的愉悦感会在节目、游戏结束后迅速消失,而一个人为了维持这种愉悦感,往往会不受控制的一次又一次的接着做下去。而“长半衰期”的事情恰恰相反,它一般不会当下就给你愉悦感,会有相当时间尺度的延后,比如说花个一年时间学好英语,比如说花上几个月学会开车,这种“长半衰期”事情的好处就是它的效益是会累积和叠加的。

我们再来说思维上的懒。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不要用行动上的勤快来掩盖你的思考上的懒惰。确实是如此。以我为例,我是一个行动上非常勤快的人,可是我的思考力跟不上我的行动力,我的思考层次还处于相当低级的水平,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在一个处于更高水平的人看来,我所有的行动要么是太低效,要么根本就是走错方向,这是很可悲的。所谓只顾着“低头拉车”,却忘记了“抬头看路”。这种思考力的懒惰很多时候受制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一个人的受教育方式,一个人的眼界。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普通人,往往是任何一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不仅书读少,还窝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沾沾自喜。互联网时代其实是这种困扰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所谓高人指路便是。李笑来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相信我,你并不孤独”,诚不我欺,很多当下你存在的困扰肯定有很多人都曾经遭遇过,他们中必定有一些人已经突破出来,而你要做的就是连接上那些人,跟他们学便是。

当然了,这里说的思维上的懒是基于你行动上并不懒的情况而讨论的,如果你行动与思维俱懒,那么无药可解。

02. 超纲

作为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摸爬滚打一路走出来的小伙伴们,大家对于每逢大考前老师拿着考试大纲给大家 “划重点”的场景一定不陌生。在“划重点”的过程中,老师的嘴里往往会蹦出一个词——“超纲”。对于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当你知道一件事情是应该做的,但是为什么不去做",我认为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这件事情“超纲”了,就是所谓的“臣妾做不到”。很多事情看似简单,或者你看别人做起来轻车熟路,可是当你亲身去尝试时,你会发现难度异常之大,这个时候可能你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其实根本不必怀疑,是可以明确,就是能力不足!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一定要接受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做到的,这种心态一定要有,否则,你会非常难受。

每个人的认知领域就像一个圆圈,它总有一个边界。很多时候,我们应付边界内部的事情尚不足轻松潇洒,遑论处于边界之外的“超纲”事件了。

于我而言,这个时候我会做“向内”跟“向外”两种思考。“向内”就是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努力寻找出自己的独特优势。因为一个人的认识边界即使再小,也是有一定范围的,在这个范围里面一定能够找到一个点,设法去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当你真正做到了,我认为这个时候你的认知边界会自动扩展。这就是我之前常常说的,

任何领域的知识学到极深处,其核心原理都是相通的

。而“向外”的思考就是跟那些“超纲”之外的事情死磕一番,要不然,怎么知道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处于边界之外呢?试过了再死心总比试都没试更让你的心里痛快一点。就像《摆渡人》里面的女主角,在你所处的环境边界找到一扇门,勇敢去推开它。只要边界上开了一个口子,你的世界便跟外面的世界建立了联系,通过这个口子跑出去,管它外面是风平浪静还是洪水滔天,大不了回来便是。


03. 可替换

刚才在讨论“懒”这个因素的时候包含了行动不懒思维懒以及行动懒思维也懒这两种情形,其实还有一种情形,那就是行动懒但思维不懒。我老婆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她 “四体不勤”,属于那种“油瓶倒了都不会去扶”的人,但是她脑子活,她根本不用担心,因为,我会去扶。从这个小例子里面可以给出“为什么一件事情应该做,但我不去做”的另外一个解释,那就是可替换性。这里的可替换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实施主体的可替换,比如说我老婆,她就让我替她去做“扶油瓶”这件事。另一个概念是事件本身的可替换性。有些时候我们卡在一件事情上绕不出去,这个时候不妨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你能力范围之内的可以同等替换掉这件事情的另一件事情,把这个另一个事情处理好,问题照样可以解决。

04. 权重系数

好了,分析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我不懒,这件事情也没有超出我的能力范围,我也不想找别的人别的事来替换,那为什么我仍然不想去做呢?我能够想到的解释就是,这件事虽然是应该做的,但是它在你的待办事项里面的权重系数太低。越来越多渴求上进的小伙伴们都学会了做计划,列清单,每天的日程似乎都丰满有余。但每天结束后,总有那么几件事是没有完成的,这些事情就是因为你赋予给他们的权重系数不够高,它们没有错,只是败给了那些更重要的事情。要明白,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无限的去处理信息,总有一些是要放弃掉的。现在市面流行的是“目标管理”“知识管理”“时间管理”,其实不妨再增加一个“精力管理”,我们应该学会怎么样去用力,花大力气去做小事,其实是很可悲的一件事,这就像你明明学会了九阳神功,可是不会合理输出,要么误伤外人,要么憋伤自己,这是多么傻X的领悟啊。我们要学会给事情赋予权重系数,并合理分配相应的精力值,这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能够让我们在众多的解决方案里找到最优解。

05. 总结

好了,又啰嗦了这些个字。我到底想表达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似乎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似乎也一下子多了起来,那我们在做事情时遇到一些明明知道是应该做的,可是却往往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希望通过我的分析能够给焦虑迷茫的人提供一个思路,在遇到一些应该做却没有去做的事情的时候,不妨按照上面4条去考虑下,是你“懒”吗?是这件事情“超纲”了吗?抑或着你是因为具备了1可替换的方法?还是你根本对这件不足够重视呢?我想,只有把这些底层的原因给分析清楚了,我们做事情时才不会盲目,才会更有针对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