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二十首组诗之“序”及背景 001||读陶潜诗文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序中表达的主题是心态适然。“闲居寡欢”“比夜已长”,闲适心情表露无遗,是因为无俗务缠身。但“独尽”,是孤独,是寂寞,所以聊以“自娱”,自己寻开心,找乐子。“辞无诠次”,随心所欲,随意书之,心之所至,意之所往。故作“欢笑尔”,不足以引起他人重视。这是闲适心情的锁定,最终定位。聊以自娱自乐,是对自己孤独、寂寞心态的开释。若联系社会背景,即一大对比,于浊世中立自清,可谓寻找心中之大自在尔。不问世事,超凡脱俗。无追求是产生在这个混乱污浊的社会背景下,却仍被后人追捧,是为出世之原因。这并非个人情感的凌驾,而是人性涤荡之本源。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制度森严的时代,统治者荒淫奢侈,政治黑暗腐败。社会的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许多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因此,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尽是躲开政治,有的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横祸难料的黑暗现实造成的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影响破落贵族出身的陶渊明。

他的祖上虽作过大官,但到他时,家境早已没落。他少年时接受了儒家用世思想,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他从二十九岁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解去彭泽令,前后几仕几隐,实际做官时间不到三年,理想火花就这样在黑暗现实里稍纵即逝。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年(405年),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后弃官归隐,长回园田,亲执耒耜,躬自劳作,不再出仕。

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借酒为题。借“醉人”的语言,隐晦地指责社会黑暗、揭露政治危机、鄙弃虚伪世俗,而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却非常直白。这样强烈的反差,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陶渊明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有种说法组诗创作于417年,但无确切证据。序文有“余闲居寡欢”,可以肯定是陶渊明辞任彭泽县令,回隐有年了。“纸墨遂多,辞无让次”,可见这中间有个由少到多,逐渐积累的过程,并非一时所作,而是诗人把他平时积聚在胸中的所想所感,借“既醉之后”这个最恰当的时机抒发出来的。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愉悦自得、心灵安适的,他的隐居是自主型、沉浸式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什么样的处境,心灵的宁静是最好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状态。

这组诗包含了各种类型的题材和手法,如咏物、咏史、寓言、叙事和说理。二十首诗并没有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也不构成规则的排列,在章法上体现出随意松散的特征。直接提及饮酒行为或相关语汇(如醉、饮、壶等等)的诗篇,共十首,也就是说有一半的诗篇离开饮酒的范畴,杂叙身边琐事,追忆过往生活,泛论人生感悟。

组诗里多写“松、菊”,有他的基本意识形态,表现他的整个生命之“高洁坚贞”。他在精神上是孤独的,故而“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