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写作背景

急急急急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8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躬自劳作。

由于社会的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许多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

因此,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尽是躲开政治,有的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横祸难料的黑暗现实造成的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影响破落贵族出身的陶渊明。

他从二十九岁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解去彭泽令,前后几仕几隐,实际做官时间不到三年,他的理想火花就这样在黑暗现实里稍纵即逝。因此,他借“醉人”的语言,指责黑暗社会,揭露政治危机,鄙弃虚伪世俗。

组诗《饮酒二十首》前有小序,这是研究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资料。“闲居寡欢”、“顾影独尽”,可见诗人是在极度孤寂、痛苦的心境下写《饮酒》诗的。“纸墨遂多,辞无让次”,可见这中间有个由少到多,逐渐积累的过程,并非一时所作,而是诗人把他平时积聚在胸中的所想所感,借“既醉之后”这个最恰当的时机抒发出来的。

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

扩展资料

诗人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末年和南朝宋初,是与谢灵运、颜延之等同时代的人。他不愿与黑暗的社会同流合污,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隐居生活。

曾经因为生活贫困而作过一段时间的小官。陶渊明品格高洁,喜欢菊花,也喜欢喝酒。在他辞去彭泽令、隐居田园后,写过二十首《饮酒》,来抒发自己的感怀。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陶然自得的心境。

陶渊明因为家境贫困,就听从亲友的劝告,接受了当权者的聘请,到离家不远的彭泽县做县令。由于东晋政治十分腐败,官场也很黑暗,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时常想辞官归去。就在这时,上级郡守派督邮到彭泽县检查工作。

按照当时的规定,县里的官吏见督邮时,必须系上腰带躬身拜见。陶渊明知道后,感叹道:“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就躬身拜见、侍奉乡里无耻的小人。”于是他留下官印,主动离开彭泽,回到热爱的家乡,并写下著名的《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此过起了隐居的田园生活,再也没有做过官。

读陶渊明的诗如品酒初尝沁香甘洌,细品醇厚绵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为了生计,虽然多次为官,但他并不快乐,这样的经历让他领悟了怎样的人生真谛,他是怎样达到如此超然的人生境界。

有的学者在研究陶渊明的时候,认为陶渊明是一个大哲学家,那陶渊明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表示,叫做“抱朴含真“。“抱朴含真“这四个字是陶渊明在他的《劝农》这首诗里边表达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陶渊明的做人的原则准则,也体现在了他写诗的语言的风格之中。

如果我们再深入探究的话,这种”抱朴含真“有没有一种历史的渊源关系呢?我认为他是有的。他与老子所提倡的”抱朴守拙“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做人的理念,一种原则,所以才有了诗歌创作当中的这种质朴的语言的风格。

清代的文学家元好问这样评价陶渊明的诗歌:“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句话是再恰当不过了。

陶渊明的诗歌还反映了自己面对人生矛盾之后所作出的重大的选择,陶渊明豪不避讳自己出来做官的经历,他有过几次出仕的经历,但时间的都不太长,他说自己出来做官,就是为了养家糊口。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呢,就是有一点喝酒的资本能够有点钱来饮酒,陶渊明是很喜欢喝酒的,但是在官场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官场与自己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

他说性本爱丘山,也就是在他的骨子里,面是追求自由,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尊严。但是官场可能会有违于他的这种做人的原则准则,那怎么办。陶渊明就说我”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我不能够为了做官就去改变我做人的原则。在这样的一种精神追求之下,他就毅然的放弃了官场的官位,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当中,他宁肯受冻,宁肯挨饿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我们说这是一般个人所难以做到的,这是非常可贵的。但是陶渊明的诗歌。在当时啊,并没有受到高度的重视,陶渊明当时之所以有名,那是因为他是一个著名的隐士,他身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他的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钟嵘在他的作品《诗品》这样一部文学评论著作当中,也只是把陶渊明的诗歌放在中品当中。可见这个评价不高,这说明人们对他的认识是很不够的。

第一个发现陶渊明价值的是萧统。后来到了宋代,特别是经过了苏轼朱熹等人的推崇之后才真正的确立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苏东坡非常喜欢陶渊明,他曾经写过一百多首诗,来追和陶渊明的诗作,特别是在苏东坡被贬官的过程当中,始终有一部陶渊明的诗作陪伴着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苏东坡的内心深处和陶渊明是相通的是高度一致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的士大夫在官场失意或者是厌倦了官场之后,他们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的身上寻找新的人生的价值,并借以来安慰自己。从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士大夫精神世界当中的一个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中的高尚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酒十二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写作背景:

         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的王,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饮酒二十首》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侵扰,时常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3个回答  2008-06-17
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1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拓展资料

出处:《饮酒·其五》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作品简介: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