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起源于哪里?

如题所述

如果满意,请采纳,O(∩_∩)O谢谢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以至云贵高原都广为流行,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评剧解放前出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如:李金顺、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白玉霜等。解放后更有东北、河北等地刘小楼、喜彩苓、韩少云、小俊亭、花淑兰等名伶;在北京评剧界的筱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花月仙、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魏荣元、陈少舫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演员。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评剧的今天,仅就评剧部分流派艺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评剧的起源:
  根据胡沙先生《评剧简史》一书记载:评剧诞生于1900年前后共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时期称为“对口莲花落”,第二时期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是第三时期,在这期间共经过了30多年,而评剧便是第四个时期。
  莲花落最初在京东一带活动,如:丰润、遵化、玉田、昌黎、乐亭、及唐山等地。其表现形式由起初的一个人左右手拿着竹板唱的单口莲花落,后来演变为由两位男演员,扮成一旦一丑对唱的对口莲花落,应该说它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在当时唱莲花落的演员中属金菊花最为著名。
  第二时期是唐山落子,由于莲花落从关外蹦蹦音乐中吸取了养分,丰富了自身的音乐,加进了梆子的大弦、锣鼓,使它的表演具有了初步的戏曲形式,莲花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戏,即“拆出戏”,它们开始走上集镇、码头,最后由成兆才先生于1912年带入唐山,在永盛茶园,这是评剧第一次走进了剧场。由于演出轰动,影响较大,当地人开始把他们称为唐山落子,其代表性的人物是月明珠。
  谈到这两个时期,就不能不提到评剧的创始人及剧作家成兆才。成兆才,字洁三,艺名东来顺,河北省滦县人,他生于1847年,卒于1929年,享年56岁。他是个贫苦农民,靠唱莲花落乞食,成兆才小时候在河北梆子班里当过水锅,就是烧开水的,他多才多艺,会吹笛,会演戏,还会剧本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百余部作品为评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旧中国,他的侄子成国祯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四十八本成兆才手稿,我们现在出版的《评剧大观》及《花为媒》、《杨三姐告状》这样的评剧代表性剧目大部分是成兆才的作品,因此后人把评戏称为“成家戏”,把成兆才称为“祖师爷”。
  评剧的第三个时期是奉天落子。评剧有成兆才,月明珠代班,由唐山发迹开始,进山海关,这时期名声大躁,他们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如:《马寡妇开店》、《桃花庵》、《杨三姐告状》、《王少安》、《杜十娘》等。
  在1912年至1925年这前后十四年中推动评剧发展的代表人物应是李金顺。(见照片)李金顺天津人,1896年出生,卒于1952年,享年56岁,据胡沙先生简史记载,李金顺腔调好,表情好,他的嗓音从小细嗓变得宽而亮,巧妙的运用唱大鼓的嗓子唱落子,并保留和发展了落子演唱的特色,他把许多大鼓的演唱技巧输送到落子中去,丰富了落子的表现情感能力。因此,著名演员喜彩莲在这方面受李金顺艺术熏陶和影响。在继承李派演唱风格基础上,形成了后来的喜派。由于李金顺的活动在东北,所以评剧艺术的中心转到东北,这就是所谓的奉天落子。
  第四个时期称为评剧。关于评剧名称的来源不能不提到一位评剧大家白玉霜。白玉霜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生于1907年,卒于1943年,享年36岁。据其女筱白玉霜在回忆录中写到,母亲白玉霜在演唱方面字正腔园,为了叫上海人听得懂评剧,他将唱白改用了北京话,她注重唱功技巧,对唱词也很有研究,她的唱法很费劲,哪是重点哪个该使劲他都计划得很好,声音圆润而又好听,筱白玉霜便继承了她的表演精髓,其演唱充分展示了白派风格。
  据胡沙先生简史记载,最早使用评剧这个名称的是白玉霜,但在白玉霜之前的李金顺时代,即1924年,他们将“蹦蹦”已称为平剧,只是这个平字无言字旁,后来为了和当时的京戏也叫平剧相区别,加了言字旁。他们认为这有个讲法,即评古论今之意。但在李金顺之前,使用无言字旁的平字应当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月明珠在天津演出时成兆才领导的班社冠以“京东庆春班,平腔梆子戏”。
  在评剧形成后,曾涌现出一大批评剧表演艺术家。如:钰灵芝、爱莲君、刘翠霞、喜彩莲、白玉霜、他们为评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7

评剧虽然起源于唐山,但是却在东北生根发芽,不断发展

第2个回答  2014-12-23
评剧起源于 北京农村流行的“对口莲花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12-23
当然是河南啦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09
早期发展
评剧是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的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的工人,特别是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的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当时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