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先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陈教授的讲座我反复听了两次。感触很深的一点是:做先生不易,做大先生更难!可是不管结局怎样,我在学做大先生的路上!

大先生,是有格局,有智慧,有情怀的大我教师。

一、格局

要站在高度去思考教育,思考学生的未来,思考民族的未来。想到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原话我记不清了,大意思:教育不仅要改变学生,还要尽己所能的,改变周围的社会环境,改变民族的未来。

当教师以民族希望为大任,还会不会紧紧盯着孩子的生字词?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当以这样格局看教育,自然就会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就会思考:我的学科教育,会给学生留下什么素养,使其终身受益?

于是审美能力、思维发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便会成为我语文学科必须要落实的目标,因为当学生离开我们之后,这些素养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更要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力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国家命运为教育格局,自然要关心国家政治,这一瞬间,我再次恍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学校党务工作不应该是我排斥的所在,而是我必须要克服的一个难点,即使真搞不明白,也要静下心去试着读懂。

二、智慧

大先生得有大智慧,智慧不是小智小巧,而是实实在在的努力所得。要想获得智慧,紧盯着教参和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眼界要广,思维要活,有能力把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一个人越是具有较全关联生存本领的本事,越容易做出超乎常人的事情。”

听教授传道,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教授在某一个专业上下的功夫特别多,那么他讲的内容一定非常的深。但是对于我来讲,会感觉很难理解,因为我在教授钻研的知识上,与教授差太远。如果这个教授知识面非常广,他在讲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会联系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时候某一个关联点恰好能够调动我已有的认知,我就听明白了。

于是,我就在想我的教学。我要传授给孩子们的知识,孩子们也是完全搞不明白的,他们的状态就像我一样的懵懵懂懂。我是不是也有能力,将我要讲解的知识点以多种形 式呈现在孩子面前,调动起他们的前知识结构,在新知和旧知之间架起桥梁呢?这个过程需要的是智慧的积奠,懂得越多,知识点搞得越清楚,讲的时候越通俗易懂。

记得刚教一年级的时候,课下我的学生会围在我的身边,用一双清澈的眼睛望着我说:“老师,你说的话我听不懂。”——确实,刚上班的时候,我教过一年级,把第一届学生送走之后,我一直在高学段。时隔十五六年再回到一年级,我没有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放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时及时反思,及时调整,终于开始讲孩子能听懂的话。我之所以能说出让一年级孩子听懂的话来,是因为我有能力把一年级的内容讲明白。

可是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到了六年级之后,我自己都能感觉到,某一些内容,我没让学生明白。原因是:我的智慧不足了。

教育孩子,要做到没有人认为你是先生,你就成了先生。语文教学亦然,不让学生觉得我在教,那才是真正的教。

越是名师大家的课,越是用朴素贴切的儿童化的语言。因为那些美轮美奂的文字是说给老师自己听的, 课堂上还是应该多说一说“孩子能听懂的话,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

这需要的是智慧,站在一定的思维高度,再把自己放低,才能真正做到,否则和孩子一样低不足以教孩子;离孩子太远,孩子听不懂。

三、情怀

什么是教育的情怀?于漪老师说: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我想这便是教育的情怀。

于永正老师说: 我不会教书,是孩子们在教我教书 。

这也是教育的情怀。

真诚而热烈的爱着自己的教育事业,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培养大批具有中国根、中国魂,具有立体思维,多元思维,综合思想横纵交叉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这也是教育的情怀。

为学生营造学会生存的学校环境,培养学生与社会相处、和他人相处,和自然相处、和自己相处、和问题相处的能力。

这也是情怀。

唤醒孩子对母语深沉的热爱,将中国文化根植于孩子内心,促进孩子精神成长……

这是语文老师的情怀。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大先生。如果爱,请深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