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核舟记一文可以提出那些问题?

针对核舟记一文可以提出那些问题

针对核舟记一文可以提出问题有(“【】”内为答案):
1、《核舟记》作者是【魏学洢】,【明】代人。本文选自【《虞初新志》】。介绍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文中对核舟所刻【人】、【物】、【字】等描摹细致入微,形神兼备。
2、文章按【总——分——总】结构,按【空间】顺序说明,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具体顺序说明,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紧扣核舟的主题对船头的情景进行生动具体的描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体会。
3、作者抓住了核舟【奇巧】的特征来介绍的,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4、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5、“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一句主要说明了什么?意在突出什么?
【主要说明了核舟的小;意在突出王叔远的高超技艺。】
7、为什么详细说明刻在核舟上的对联?
【因为它们分别是《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的句子,这与“大苏泛赤壁”的情景相合,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情趣。】
8、文说中这件雕刻品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泛”是任意漂浮的意思,从什么地方看出轼和他的友人是“泛舟”?
【两个船夫,一人煮茶,一人休息(自得其乐),无人控制船只,可知是“泛舟”】
9、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什么?
【赞叹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0、第三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
【①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相吻合;②前面介绍窗上刻的是苏东坡的诗句;③三个人的位臵东坡居中。由此可见,苏东坡是主要人物,因此先写。】
11、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的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动作和神态中看出来。
1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13、从对佛印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特点。
14、第四段中右边舟子神态【轻松悠闲】,左边舟子神态【专注平静】。
1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突出了核舟之小和雕刻技艺的高超。】
16、作者为什么从船的中部写起?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可以开关,由此说起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和 “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17、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所刻事物情态毕备】
18、“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议论,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6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精湛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这里指就着。象,模拟 。 5、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盖大苏泛赤壁云:泛,乘船浮行。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奇,零数。 8、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地。 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 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15、其船背稍夷:背,脊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后面的美称。 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18、其色墨:墨,黑。 19、其色丹: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曾不盈寸:曾,尚、还。 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 23、篛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箬”的异体字。 特殊句式 名词作动词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虞山翻译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或“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着”)。(关键词:启望) 3、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 十三、课文文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艺(或“古代艺人的技艺精湛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县人,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他著》,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
第2个回答  2008-10-31
我给你举一些我的练习卷上的较重要的,难一点的题吧
苏黄友谊很深,从( )的动作描写中和( )的神态描写中可看出
文章的主题是( )
文章描写雕刻者技艺精巧,构思巧妙的是( , )
文章的中心句是( )
文章介绍人物的神情,有什么作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10-23
最后一段的说明方法
第4个回答  2008-10-31
949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