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如题所述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①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③强志④,明于治乱⑤,娴⑥于辞令⑦。入⑧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⑨则接遇宾客⑩,应对诸侯。王甚任(11)之。

上官大夫(12)与之同列(13),争宠,而心害(14)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15)宪令(16),屈平属(17)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8)之,屈平不与(19),因谗(20)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21)不知,每一令出,平伐(22)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23)。”王怒而疏(24)屈平。

屈平疾(25)王听(26)之(27)不聪也,谗谄(29)之蔽明也,邪曲(30)之害公(31)也,方正(32)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33),而作《离骚》(34)。“离骚”者,犹(35)离(36)忧也。夫天者,人之始(37)也;父母者,人之本(38)也。人穷(39)则反(40)本,故劳苦倦极(41),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42),未尝不呼父母也。

【注释】

①楚之同姓: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王族的后代。楚国王族本来姓芈(mǐ),后来分出这三个氏。其中楚武王的儿子瑕(xié)被封于屈地(相传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所以以屈为氏。屈原即是屈瑕的后代。②左徒:楚国官名。③闻:见识,学识。④志:记,这里是指记忆力。⑤明于治乱:即“于治乱明”,状语后置。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于,对于。治乱,复词偏义,义在“治”。治,这里用如名词,指治国大计。

⑥娴(xián):熟练,熟悉。⑦辞令:应酬的语言。⑧入:指对内。⑨出:指对外。⑩接遇宾客:接待外国使节。(11)任:信任。(12)上官大夫:上官是姓,大夫是官名。(13)同列:官阶职位相同。(14)害:嫉妒。(15)造为:制订。(16)宪令:重要的法令。(17)属(zhú):指属文写作。(18)夺:定夺。这里指改定,定稿。(19)与:同意。

(20)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21)莫:没有谁。(22)伐:夸。(23)这段文字如果是上官转述屈原的话,“曰”字则为衍文,应删;如果是直接引屈原的话,“以为”则是衍文,应删。(24)疏:疏远。(25)疾:痛心。(26)听:听觉。(27)之:取消“王听不聪”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宾语。(28)聪:本义是耳力好。这里是“明”的意思。(29)谗谄(chǎn):指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人。谄,奉承,巴结。

(30)邪曲:邪恶、不公正。公:指公正无私的人。(32)方正:端方正直的人。(33)幽思:深思。(34)《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个字。(35)犹:如同。(36)离:同“罹”,遭遇,遭受。(37)人之始:人类的起始。(38)人之本:每个人的本源。(39)穷:处境窘迫。

(40)反:同“返”,追念,回想。(41)极:困惫,疲乏。(42)惨怛(dá):内心悲痛。(43)正道直行(háng):互文,即“正直道行”。正直,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端正。

【翻译】

屈原名叫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很了解治国之道,擅长外交辞令。对内跟楚王商议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使节,应酬各国诸候。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屈原官位相当,为了争得(楚怀王的)宠爱,因而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有一次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的法令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要(拿去)改定,屈原不同意。

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诽谤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可是)每个法令一颁布,屈原都夸耀自己的功劳,说是‘除了我,没有谁能够制定得出来。’”楚怀王(听了这话)很生气,因而就疏远了屈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