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公警枕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7

1. 温公警枕是一个什么故

典故-温公警枕 适用(3/4/5/6岁儿童) 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

司马光六岁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读书,还常常讲一些少年有为、勤奋好学的人的事迹来鼓励他,使他逐渐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开始读书的时候,司马光不懂书中的意思,记得不快,往往同伴都背熟了,他还不会。

于是他便加倍努力,独自苦读,直到背得烂熟为止。时间久了,他便养成一个读书习惯,那就是比别人多读几遍,背得比别人熟一点,读时比别人多思考一些。

有时白天读书太疲倦了,一到晚上,往床上一倒便呼呼大睡,直到天亮才醒。这样几天下来,他感到晚上的时间全部睡觉了,非常可惜,于是便想出一个方法:把平时睡的枕头搁在一边,用一段圆木来代替枕头。

用这个枕头睡觉,睡熟后只要一转身,头就会滑下来,人就会被惊醒,这样又可以继续读书了。这个办法果然有效,时间长了,他和圆木枕头有了感情,就亲切地把它叫“警枕”。

就这样,司马光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学业不断长进,事业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死后被追封为太史温公。 “温公警枕”的故事也就成为后人勤奋学习的好例子。

2.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网友回答 2014-11-28 举报原文: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释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3. 司马温公故事只要是司马温公的文言文的译文就行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