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荀善恶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4-03
孟子的性善论,初看似乎合情合理。但是从论证的逻辑上看,有严重的漏洞。孟子主张人有四端,即“仁、义、礼、智”,但论证时他只论证了仁之端。然后,突飞猛进地说人有四端。这就意味着“义、礼、智”他并没有论证。
孟子的仁政学说和对德礼的解释,似乎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但在下认为,不是。关于德礼,孟子的解释是天。他认为这些都是天制定的,而圣人明了阐释了它。仁政,没有论证,直接用的孔夫子的理念。

荀子的性恶论,不明白的人咋看觉得很受不了,似乎他否定了人的善,其实不然。性是什么?性就是人生来就有的那些东西。比如,好逸恶劳,贪生惧死。荀子认为任何人都免不了有这些,这个就是性。性为何是恶的?因为有限的资源不足以支持无限的贪欲,如果任由人性自由发挥,必然导致社会剧烈的争斗。争则群弱,群弱则亡。所以,人性本身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可持续的。故而,荀子说人性恶,韩非子也继承了这一理念,认为人性恶。从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这个说法是十分正确的,无可辩驳。
荀子和韩非子真正的分歧,在于如何限制人性。
荀子主张加强教育。既然人性恶是古往今来的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就有的,那前代为何有孔子、周公、比干、大禹、黄帝?因为后天的修养可以掩盖人性的恶。这就是“化性起伪”。注意,伪在这里不是个贬义词,而是真正的褒义词。荀子以此为发端,思考社会结构问题,思考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社会。
首先是礼的起源。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原因在于“人能群,而彼不能群”。所以,人要生存,就必须群居。但人性恶,所以为了群体团结,必然要划分等级和利益。这就是礼的起源,也是德的起源。所以,理想的社会必须是秩序稳定,群体团结的。

大的方面,礼法并举,也就是国家重视礼也重视法。重视礼是因为社会必然地有尊卑贵贱,也就是说正常社会必然的有阶级,阶级的划分就是依靠礼。至于法或者说刑,在荀子看来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刑,那么违反礼而没有惩罚,那么礼必然的不会得到尊重,有和没有一样。所以,刑是礼必要的补充。为此,荀子特别驳斥了说古代没有刑罚的说法。

小的方面,各司其职。君主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是这个社会的大脑,就像群居动物必须要有个领头的一样,地位必须受到尊重。这一点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小同大异。孟子的轻君思想,说的是限制君权,实质是给大臣窃取君主的权势做了理论基础。荀子的思想里也有限制君权的思想,但他的是“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水可载舟,水可覆舟”。君主的地位不容动摇,国家大事,君主有最高决策权,大臣只是作为补充和执行者,窃取君权就是动摇国本,大坏天下。其它的整个国家的人,必须紧密团结在君主的周围。荀子不歧视商人,主张士农工商都是平等的。

荀子最开始不喜欢秦国,但后来却对秦国多加赞赏。原因就在于,实地考察之后荀子发现:秦国
国君很受尊重,各阶层的民众都安于秦法。所以,荀子对秦国的诟病,最后只停留在“无儒”这一项上面,也就是批评秦国没有礼法,缺少长幼尊卑,只认利益。当时,大约是长平之战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为秦国带来利益的宰相,绝大多数都不是秦国人。所以荀子认为秦国的统治秩序最大的毛病就在于非常依赖山东六国遗漏的人才,自己培养不出大才。

韩非子,继承了人性恶的思想,但他过于急功近利,主张完全依赖刑律,还有国君的权术。
这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
但,玩弄权术实质上是把国君之外的所有人都推到了国君的对立面。这样的国家,必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乎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