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世纪德国没有形成英法那种统一的民族国家?

如题所述

中世纪德国,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而此时的英法两国早已成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尽管都处于西欧,地理位置相邻,但有果必有因,德国一定有它自身的原因使其无法统一。

首先从经济上考虑,一般来说,经济决定政治,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又为资本主义政权奠定了基础,可以怀疑,德国在中世纪的经济应该是落后于英法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时,德意志各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如德国远近闻名的贸易大都城汉堡,他们联通了地中海贸易区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德国的汉萨同盟就是这两个贸易区桥梁的主导。德国的采矿业和手工业也是十分的发达。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经济如此发达,尤其是商品经济,为何就没产生统一国家呢?经济的发展使封建领主为了更多利益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大量的农民沦为农奴,国内市场受限,城市不得不依赖于海外市场,却又得不到强大王权的保护去对抗封建领主,只能结成同盟,如汉萨同盟,这也属于地方势力,从而更你不利于德国统一。

从政治上思考。德国是由原先的法兰克王国分裂而来的日耳曼国家,德国的统治者如奥托大帝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而不是德意志皇帝,德国皇帝一直以罗马的意志统治国家,而不是德国民族意志。另外,统治者热衷于对意大利的战争,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极大地消耗了德意志的有生资源,无暇顾及国内,国内的封建领主的势力不断扩大。德国国王的非德意志政策严重失误,为德国分裂埋下了最大的隐患。

与教皇之间的斗争也消耗了德国,比如亨利四世与教皇格里戈里七世的斗争引起的卡诺莎觐见,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控制了主教的委任权,以压制教皇的势力,英诺森三世利用意大利人民民族情绪,击败了意大利的德国军队,之后左右了德国政局。继位的腓特烈二世把中心放在意大利与教皇斗争,忽视了德国本土,导致德国地方势力发展起来,德国与教皇的斗争长达200年,二者两败俱伤,同时德国王权也在斗争中削落,无力去维护一个统一的德国。

德国国王王权软弱,地方势力盖过中央,而且,德国旧有的农村公社保存下来的自由风气也影响了封建领主们对待统一的态度,原始风气尚存。德意志地区因为人口流动小,血缘关系紧密,部落首领成为后来的公爵,独揽大权,独立性强,有的甚至可以支配中央。德国由此分裂为众多公国,公国又分裂为许多封建领主。加洛林王朝之后德国国王由选举产生,而地方势力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往往选择实力弱小的国王,王的权力极大的缩小,无力与地方诸侯势力抗争。这种制度,在“金玺诏书”中得到宪法确立,即皇帝由七位选侯选举产生,他们具有很高的特权,几乎与皇帝平起平坐,而选侯实行长子继承制,无疑使这项制度更加稳固了,严重阻碍了德国的统一。

思想上,德国缺乏统一的民族意识。东欧受到蒙古人的侵犯,法国要与英国侵略者抗争,德国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安全的地带,但这样的安全也使德国人没有向东欧、法国一样形成团结的民族国家意识,民众不支持,诸侯不愿意,王权不能控,思想上缺乏向心力,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

总之,种种原因下,中世纪德国迟迟没有形成统一国家,长期的分裂状态,一直到普鲁士匹斯麦发动战争实现统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