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保护为什么会这么难?

如题所述

作为国宝,大熊猫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专业的人员、设备、保护区、优质的圈养条件等等,这都不是一般的动物能够相提并论的。不过,对大熊猫的保护和投入也是有回报的,早在2018年8月,国际期刊《现代生物学》杂志发表了论文《大熊猫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在这篇论文中,大熊猫的保护首次得到了定量评估:一年投入2.55亿美元可得到回报26亿美元。

这个回报的数值是根据生态服务系统估算出来的,其中主要包含保护区建立后,对当地人民带来的好处以及大熊猫带来的文化服务,比如旅游业,租赁等等,尤其是租赁,从1982年开始,我国停止了赠送大熊猫,改为租赁,想要租赁的国家必须要修建好大熊猫场馆,而且一次要租一对,一只100万美元一年。

如果这对大熊猫在国外产仔了,租赁国每年要多支付60万美元的租赁费用,并且大熊猫幼崽3年必须回国,截止到现在,大熊猫一共有六十多只被17个国家租赁,每年大熊猫能赚回数亿人民币。

虽然大熊猫非常的“得宠”,而且在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将大熊猫由“濒危”调整为易危,但事实上它们的野生数量只有1800多只(2021年7月的数据),全球人工圈养数量也只有673只。 那么,为什么在如此的保护之下,大熊猫的数量依然只有一千多只呢?其实这与人为以及大熊猫本身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们详细的来说一下。

大熊猫的数量少除了人为因素外,自身因素也比较的关键,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自身因素导致的数量减少是在人为因素已经将大熊猫的野生数量降低后才体现出来的,如果没有人为的捕杀以及栖息地减少,它们自身的因素是体现不出来的。至于大熊猫的自身因素无非就有三个:

第一:繁殖力较差。大熊猫的繁殖力是不强的,首先,它们每年有固定的发情期,但是发情期太短了,只有2-3天,也就是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只要大熊猫找不到合适的配偶,这一年就无法正常繁殖了,而在栖息地碎片化后,这个缺点尤为的明显。

第二:食物问题。大熊猫能够从距今约800万年前活到今天,靠的主要是食性的转变,因为主要以竹子为食的大型动物很少,所以竹林是一个相对空白的生态位,这里缺少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也很少,几乎是没有天敌和竞争的。但是,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的食性也成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度依赖于竹子,一旦竹子出现了问题,它就会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

而竹子又是一种比较奇特的植物,它们在野生环境下往往会成群的开花然后死亡,这样生活在竹林中的大熊猫可能会饿死,举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我国四川卧龙保护区内,约两三米高的箭竹林在一夜之间开花了,之后就是成片的死亡,这直接导致了至少138只大熊猫相继饿死。

第三:迁徙问题。一个物种想要开枝散叶必须要迁徙,比如花豹,它们不仅在亚洲扩散开来,甚至跑到了非洲安了家,这才有了9个不同的花豹亚种,亚种越多,代表着抗风险能力越强,因为不可能同时在不同区域内出现极端的情况。

大熊猫如果是能够通过迁徙去到更多的地方,那么它们的数量也会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以竹子为食的生活,也限制了它们远足,因为想要迁徙,迁徙之路上就必须要有补给,这就断了大熊猫迁徙的可能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