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如题所述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

婴儿期(0-18个月),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是主要矛盾。他认为婴儿刚出生面对一系列的外界环境是充满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的,就如同成人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城市也会感到不安,所以需要及时的照料和安抚。

如果家长能及时关注到婴儿的需求就获得信任;反之会变得不信任。这一阶段矛盾解决,发展信任的婴儿对未来也是充满希望的,所以体现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早期(18个月-3岁),自主-羞耻是主要矛盾。此阶段儿童随着身体在成长,学着开口说话的同时,也学着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刷牙、自己洗脸、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等。

每一样事情都试图自己完成,发展的是自主感;但家长总认为他们做不好,代替他们来完成,孩子就会产生羞耻或怀疑,觉得自己做不到。这一阶段矛盾如果顺利解决,孩子自己的事情尝试自己完成,每遇到一次困难就能克服掉,体现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前期(3-6、7岁),主动-内疚是主要矛盾。此阶段的儿童开始逐步拥有更大的热情探索未知的外部世界,又被称为“十万个为什么”,总会新奇世界上为什么会这样那样,这是他们主动感的获得;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不符合大人的要求。

比方说拆卸一个玩具的零件只是为了搞明白它的内部结构而并非搞破坏,如果此时家长不明就里批评儿童,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每一种主动探索的背后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体现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

学龄期(6、7岁-11、12岁),勤奋-自卑是主要矛盾。本阶段儿童主要任务为学习,即刻苦勤奋感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每一种勤奋都能换来好成绩,如果家长只要求学生做到最好而没有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能力,就会造成自卑感。同时勤奋的认可会带来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

青年期(12-18岁),主要矛盾为同一性获得-角色混乱。本阶段的学生处于初中、高中时期,学生开始对自我意识有了更深一层的探索,思考“我是谁”,我以后要做什么这种深入的问题。

当他们能够将内在自我和客观现实保持一致时,即获得了同一性;但大部分中学生在此阶段是迷茫的,并未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混乱的。每一位同一性获得的个体体现着对自己的忠诚。

第六阶段:

成年早期(18-30岁),矛盾为亲密-孤独。本阶段主要发展亲密的情感联系,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联系可获得亲密感;反之没有人与之陪伴则面临孤独。对成年早期的个体来说体现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

成年中期(30-60岁),矛盾为繁殖-停滞。本阶段的成人逐渐组建家庭繁衍子嗣,但不仅限于此,一个成人事业上的突破及创造力的发挥都可成为一定繁殖感的体现;反之如果没有一定的发挥和实现则面临停滞。本阶段体现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

成年晚期(60岁以后),矛盾为完善-绝望。本阶段为老年群体,当一个人回顾自己的一生了无遗憾,就是完善的;反之总是该做的事情没有做终其悔恨那就是绝望的。最终的完善体现着智慧的实现。

埃里克森的简介和思想

一、人物简介

爱利克·埃里克森,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致力于人类发展的研究,认为人生发展是一个周期,在顺次发展的过程中经历的每一个历程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当矛盾解决才会为下一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自出生到死亡会经历八个阶段的人生变化,其思想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二、理论思想

埃里克森认为重点掌握前五个阶段,因为前五个阶段是个体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