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意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2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第2个回答  2019-01-1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1]
作品名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作者
岑参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20
先简单翻译一下.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 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 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 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 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 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作者】
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唐初宰相岑文本之后。天宝五载(746)
登进士第,授兵曹参军。八载,任高仙芝安西节度使府掌书记。十三载,充封
常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安史乱后,入朝为右补阙。历太子中允、殿中侍御
史、关西节度判官等职,终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其诗风格雄浑,意想新奇,
色彩瑰丽,尤以边塞诗名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有《岑嘉州集》,
《全唐诗》存诗四卷。
【注释】
①角弓:以牛角装饰的弓。不得控,拉不开。 ②都护:镇守边疆的长官。唐
时设置六都护府,各设大都护一员。着:穿。 ③阑干:纵横貌。 ④中军:
主帅亲自统率的部队,此指主帅帐营。归客:指即将归京的武判官。 ⑤辕门:
军营门。 ⑥掣:牵。 ⑦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之东,唐时属
北庭都护府,封长清曾驻兵于此。 ⑧天山:一名祁连山,横亘新疆东西,长
六千余里。

【品评】
此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送人回京之作。紧扣诗题,以奇丽雪
景烘托惜别之情。一、二两句“折”、“雪”押入声韵,声调急促,强化了风
急雪骤的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白草折”,不仅状“北风卷地”的威力,为
次句写“飞雪”作铺垫,而且暗示风中已已经带雪。古今注家释“白草”,都
认为草枯色白,“白”乃草色,其实作者正是以“白”点“雪”。未睹雪势,
先闻风声;忽惊草“白”,继见雪飞。写得何等有层次、有声势!如果时当隆
冬,这景象便无足惊异。可现在才是“八月”,初来西北边塞的诗人怎能不乍
感惊奇!于是忽发奇想,以“忽如”领起,于是浩荡“春风”中展开了“千树
万树梨花开”的瑰丽世界。而“来”“闻”换平声韵,声调开张舒徐,恰切地
传达了陶醉于无边“春色”中的欢畅心声。此二句千古传诵,良非偶然。然而
这毕竟是“忽如”,而不是“已是”,于是又回到白雪,写它“散入珠帘”之
后带来的酷寒,巧妙地引出人物,向送别过渡。狐裘不暖,锦衾嫌薄,将军角
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这是通过人物的触觉表现雪中酷寒;“瀚海阑干
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是通过人物的视觉表现雪中酷寒。万里乌云因
奇寒而“凝”固不散,既与下文“暮雪纷纷”呼应,又把人物的视线引向武判
官遥遥万里的归程,从而唤起了“愁”与“惨淡”的心理反应。经过一系列烘
托,这才推出了送别的场景:中军帐内,包括“将军”、“都护”在内的戍边
将士为武判官饯行,轮番进酒。“胡琴琵琶与羌笛”,只举三种西域乐器,却
使人联想到急管繁弦,乐声大作,随着急速的旋律,不少人翩旋起舞。既是饯
行,又在边地,不能没有离愁别绪,然而总的气氛还是热烈的。即使有悲,也
是悲壮而非悲凉。行人即将出发,而向帐外望去,“纷纷暮雪下辕门”,大雪
还没有停止的迹象,而辕门上的军旗,已冻成硬片,不能“翻”动。这,当然
使行人发愁,使送行人担忧。然而诗人并未说愁说忧,而用特写镜头,以冰天
雪地、弥望银白反衬军旗的无比鲜“红”,正象前面视“北风”如“春风”,
视雪景如春景一样,表现了诗人对边寒风光和军旅生活的热爱。“风掣红旗冻
不翻”的奇丽景象,当然表现了边地严寒,但更主要的是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
艰苦,昂扬勇敢的精神风貌。
结尾四句,仍以咏雪烘托送行。“雪满天山路”,其难行可知,然而行人
依然按期启程。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山回路转”,人已无法望见,却
还凝望留在雪上的马蹄印迹,言已尽而意无穷。
翁方纲《石洲诗话》称岑参诗风“奇峭”,而其“边塞之作,奇气益出”。
方苞评此诗,谓“‘忽如’六句, 奇才, 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二引)。都深中肯綮。
此诗发挥了歌行体特长,两句、四句换韵,平仄相间,跌宕生姿,随着迅
速的换韵迅速地转换画面,令人眼花缭乱。句尾多用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有意避开律句,也不用对偶句,增强了音调的奇峭感,与景色的奇丽、气候的
奇寒、人物的奇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精选》

参考资料:http://www.dragonsource.com/e-books/gudian/shangxi/s023.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