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历程,要高度概括的,300字左右

我急用,请大家帮帮我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30年中,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信用社的办公条件、经营场所、信贷业务、科技应用水平等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见证了这段改革发展历程。

  我是1977年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参加工作初期在本公社信用社担任业务员。当时,我社只有3个人,分别是主任、会计和我。办公地点是租用国家公房,包括一间搭建的小木楼在内共有4间窄小的土木结构房。设在粮站大门口的一个门厅两侧,一侧是办公兼库房,主任住在办公室小木楼上,另一侧是会计和我各一间住房,门厅中间是公共通道。办公室临通道一侧窗台就是我们的营业柜台,客户只能站在通道里办业务。营业终了,双扇木门一关,和粮站营业房就是同一个小院。办公条件很简陋,每人一张办公桌、一个木制保险柜和两个破烂的旧式柜子做档案柜(据说是土改没收地主充公的)。那时到营业所和县支行取款、送款、送表、开会等多是走山路,有时搭乘拖拉机,几年后信用社才买了辆自行车。1978年我社各项存款只有65,977元,各项贷款也只有25,272元,业务量最多时也只有几十张传票,少时就那么几张。尽管我社当时的业务量并不大,但信用社为千家万户和生产队提供信贷和结算服务的作用很大,支撑着一个公社的经济命脉,群众称它为“公社银行”。信用社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背包服务是我们最大的特长,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可真是“门当户对”,能参加信用社工作就很知足了。于是,坚定了我扎根信用社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由此爱上了我的岗位和事业。

  工作环境如此,生活条件就更艰苦了。我们先是在公社食堂搭伙,后来自己在院子阶沿坎上烧蜂窝煤做饭。吃用水是场口附近生产队稻田里的水,自己挑,有时还有农药味。三年后公社才组织打了一口土井,稍微改善了一下水质。最苦的是没有厕所,白天上公厕,夜里就用瓦罐子。

  1982年,我担任了信用社主任,当年新进了一名同志,人员增加到4人。1983年县农行为信用社批了1.8万元基建计划,在场口边新征地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瓦房,才开始有了不符合“现代”标准的金库和守库室,有了上面无任何遮挡的营业柜台,实现了与顾客面对面的办公。1984年12月成立第一届县联社,我被选为理事委员,同时被任命为区指导组成员。县农行领导兼任联社主任,管理职能挂在信用合作股。没有专职班子和办事机构。我作为理事委员只出席过一两次会议,基本没有履行过职责,那时也不知怎样履行职责。

  我社所在地属于离县城“偏避的近郊”,集镇小,断头路,经济流向不集中,组织资金困难。为改变这一面貌,经多方努力和各方支持,1985年8月,我社在县城购房45.6平方米,设立了服务部,是全市第一家乡镇信用社到县城设立的分支机构。服务部先后调来了3名职工,实行全天营业,既为城镇居民服务,又为进城农民服务。截止1987年6月,该服务部存款余额56万元,贷款余额26万元,分别占全社存贷款余额的43.41%和24.07%;此时,我社各项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6.6万元,增至129万元,是全区7个信用社中唯一存款超百万的社(当时的区叫区公所,是县政府的派出机构,条块管理多以此为辖区分设机构)。这是我在信用社工作10年的发展情况。

  改革方面,1978-1986年这一阶段信用社改革的主要政策是:1979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行长会议对信用合作社“官办”体制弊端作了认真剖析。1982年1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重申信用合作社应坚持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1984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提交的《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报告指出通过改革,恢复和加强信用合作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充分发挥民间借贷的作用,把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1984-1985年进行了首次扩股工作,我社股金余额从10,098元,增至22,498元,比扩股前增加12,400元。

  1987年6月,我调区信用社管理指导组工作。同年10月,又调县联社工作。先是从事职称改革工作,不久分配在业务组当负责人。这一年成立了第二届县联社,并开始设置内设机构,在信用社抽调10多人,设置了政工、业务、财务、稽核、保卫、办公室等组室,与农行信用合作股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动作模式。联社从信用社配备了一名常务副主任,主任仍然由县农行副行长兼任。

  1990年前后,我县联社另址先后修建了办公楼和职工宿舍,并开始实行单独办公,内部组室改成了股室,在信用社干部中增配了副主任。1992年我市进行了撤区并乡镇工作,由县直管到乡镇。从此,农行开始通过县联社对信用社逐步进行比较具体的指导和管理。

  1987年-1996年这一时期的改革,信用社进入了治理整顿阶段,主要开展强化内部管理、整顿金融秩序的活动。在这一阶段,通过清股、扩股,密切了信用社与社员的经济联系,经营管理体制有了明显改善,内部经营机制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变,各项业务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1996年6月,我市又实行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来的5县1区,调整为4县3区(县级)。信用社机构也同步调整,我时任联社副主任,开始从联社领导层接触信用社改革之路。

  1996年8月至2003年6月是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信用社按照合作制原则重新规范,标志着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重新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此次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步骤是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合作制的原则进行规范,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1996年的改革启动了农信社以产权明晰为主旨的产权制度调整,初步形成了农村信用社自求发展、自我约束、自主决策的经营机制;基本理顺了农村信用社和央行及农行的关系。

  2003年6月至今是信用社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度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这轮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成立农村信用社省(市)级联社;三是强化服务功能,要求信用社立足“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2003年以来的试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抗风险能力有了较大变化;不良贷款率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目前,县级联社统一法人产权模式已经全面建立,“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劳动用工制度以及薪酬分配制度正在深化改革,内部运行机制正在不断完善。2007年11月,SC6000门柜综合业务系统在全省信用社开始陆续上线运行,2008年4月,信用社成功发行“蜀信”银行卡,科技服务手段的提高必将极大地推动信用社更快发展。各地联社和合作银行已经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信用社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向上市公司奋斗。

  30年过去了,农村信用社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今天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现在的农村信用社和过去比起来那简直是“天堂”和“地狱”之别。我曾经工作过24年的某县信用联社到目前各项存款已达到24.6亿元,比1996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所以以此年为基数)的7.2亿元增加17.4亿元,12年增长3.42倍;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7.2亿元,比1996年的5.9亿元增加11.3亿元,增长2.92倍,市场份额位居全县金融机构榜首; 2007年利润达到了1,493万元,比1996年的248万元增加1,245万元,增长5.02倍。特别是2001年,联社在新县城修建了漂亮的办公大楼,人们称它叫“白宫”。现在全县57个营业网点都有自己的明亮宽敞的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且全部达到了安全设施的标准要求,配置了监控系统。信用社各项业务、设施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家家吃的卫生水,用的自来水,户户烧的天然气,社社有了小澡堂,有的还有小菜园,小食堂天天都在调整菜品,改善生活,不会做饭的职工再也不用为做饭犯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收入的增加,职工个人基本上都买了住房,养汽车的也越来越多了。可以说,什么都变了。就是有一个没有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信合人背包服务的工作作风没有变。通过信用社的信贷扶持,一部分农民走向了富裕,一大批农民成了“大款”和“企业家”,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兴,金融活。正因为如此,农村信用社才有了生存发展的基础,才有了今天的兴旺发达。

  改革开放使农村信用社换发了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我坚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将会更加完善,管理更加日趋规范,经营效益大幅提升,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将会愈来愈大。可以断言,农村信合事业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中广网伊宁9月9日消息(记者胡志坚 通讯员顾新勇)对于许多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来说粮票这个词已经显得很陌生了,但对许多曾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粮票这个词带给他们的除了感情复杂难以言表外,还有蕴涵其中的苦涩和辛酸,沉重和无奈。

  一张张联系着千家万户的方寸粮票上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它是国家在粮食匮乏,商品短缺的特殊年代里为全国人民吃饭问题而印制的粮食供应凭证,它关系着全家人的温饱。

  从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粮食统购统销的命令到1993年全国取消粮食定量供应,在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共和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改革开放三十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结束了票证时代,粮票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社会大舞台,但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粮票的收藏价值,社会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凸显。

  伊宁市粮食局退休干部苏育恒是一位热衷于收藏粮票和各种票证的收藏家,目前担任中国收藏家协会新疆票证协会副会长。苏育恒收藏的粮票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史变迁。

  苏育恒收藏粮票起源于1993年发生的一个偶然事件,那一年他接到一封从湖北寄到伊宁市粮食局的信件,信是一位素不相识的收藏家写给他的,他不知从什么渠道了解到苏育恒以前在伊宁市粮食局工作过,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粮票,便将这封信直接寄给了苏育恒。

  信中写到粮票作为一种特殊的流通证券,已经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对于研究那段历史却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他希望曾在伊宁市粮食局工作过的苏育恒能为他提供一些已经作废的粮票作为研究使用。接到这封信后苏育恒给他寄去了一些已经作废的粮票。信寄出后,苏育恒却萌生了一个念头,新疆发行粮票38年了,已经发行了多套粮票,为什么自己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收集全套的新疆粮票呢?从那以后他开始四处收集粮票,同时又通过那位湖北的收藏家与全国各地的票友建立了联系,通过交流,购买和亲友的帮助,十几年的时间中他收集了几千张除海南省以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行的粮票,而收集最全的就属新疆粮票了。

  翻看那几大本厚厚的收集册,一张张钤印不同,票面大小各异,图案多样的粮票,仿佛翻开了一幕历史的画卷,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奋斗历程,新疆工农业各条战线上所取得的各项成绩都浓缩到这小小的粮票中,给人一种浓郁的时代氛围,小小的粮票世界展示了不同时代的缩影。这其中有全国普通粮票,军用粮票、大米票、工种专用粮票,购油券,牲畜料票.........几千张各种各样的粮票和票证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新疆1960年发行的用公分做计量单位的粮票,而公分是长度计量单位,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他收藏的粮票中,票面最小的仅有半市两,相当于现在的25克,最大的有5000斤,也就是2500公斤。粮票的尺寸有横式的、竖式的、齿轮式的,也有无图案且纸质极差的。在一些早期的粮票上,只在纸上用铅印了一些字,文革期间发行的还要加上毛主席语录。越往后期粮票印刷越精美,开始出现了各种风景名胜、民俗风情,其中有西藏的布达拉宫、陕西的兵马俑、广西的象鼻山,新疆的姑娘追等都出现在粮票上。粮票的版式也开始出现了雕刻和水印等版本,并有了防伪标识,大多数粮票上都盖有部门公章,有的还印有编号。

  这些每个历史阶段发行的粮票上都带着独特的历史印记,经历了新中国粮票从流通领域到收藏领域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