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都来源于古希腊神话,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态发展现象之一,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种情节,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含义。
一、厄勒克特拉情结是什么?
厄勒克特拉情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恋父情节,中译名为“厄勒克特拉情结”、“伊莱克特拉情结”、“奥列屈拉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术语,指女孩恋父仇母的复合情绪,是女孩性心态发展第二阶段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女孩对父亲异常深情,视父亲为主要的性爱对象,而视母亲为多余,并总是希望自己能取代母亲的位置而独占父亲。
“厄勒克特拉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的一个传说:公主厄勒克特拉的母亲与其恋人共同谋杀父亲,公主决心替父报仇,便怂恿自己的兄弟杀死了母亲。弗洛伊德以此来命名恋父情结。
二、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
俄狄浦斯情结,中文翻译为伊谛普斯情结、伊底庇斯情结、恋母情结。通俗地讲是指人的一种心态倾向,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恋母情结并非爱情,而大多产生于对母亲的一种欣赏敬仰。
这种情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男孩女孩都可能有恋母情结。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恋母情结,而在儿童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有恋母情结。
相传希腊神话中,王子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死生父,娶母为妻。弗洛伊德以此来描述性器期出现的儿子依恋母亲、害怕父亲的情况。他认为男孩对母亲会发生爱恋,而对父亲怀有杀机;为取得母亲的爱情而与父亲竞争,既潜意识地想取代父亲占有母亲,同时又很现实地承认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从而压抑着对母亲的性冲动,并在心态上以父亲自居,把对父亲的恨转为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以此来博得母亲的爱。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态发展的性器期,儿童的性要求在亲近的异性家长中得到满足。
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心态固结,是儿童初步认识父母及肯定他们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识的时期。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都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因为“恋母情结”的父母不是我们生理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态意象,父母的形象都是经过加工后保存在意识领域里的虚像,这个虚像总是集多种优点于一身,具有超现实的完美性、崇高性,是现实个体的理想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主动对这些形象加以修改,使其符合不同时期的心态需求和现实需要。因此,有些人否认自己曾有过“恋母情结”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大多数人的“恋母情结”,只是一种隐性的对父母亲的依赖,由于学习或成长的需要,他们逐渐会远离父母,与家长的实际距离相差的越遥远,分离的时间越久远,他们对父母在心态上依恋就越弱。
孩子早期的思想在逐渐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不断得到纠正,最终完全走出父母的怀抱,走上独立的道路,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健康的性取向。“恋母情结”的普遍存在性是中西方文学中屡次出现“恋母行为”的根源,同时也是人们在清醒认识自我成长过程中,对心态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自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