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稚荃主要经历

如题所述


黄稚荃
黄稚荃(1908一1993),女,笔名杜邻,又名黄先泽。生于四川江安县水清乡。诗人、书法家、画家。曾任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四川诗书画院顾问、四川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等职。著有《杜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杜诗札记》、《李清照著作十论》、《稚基三十以前诗》、《楚辞考异》、《文选颜、鲍、谢诗评补)、《杜邻存稿》等。
中文名:黄稚荃
别名:黄先泽
出生地:江安县水清乡
出生日期:1908
逝世日期:1993
职业:诗人、书法家、画家
主要成就: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四川诗书画院顾问、四川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代表作品:《杜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基本介绍
人物经历
黄稚荃出生于四川江安县。在《稚荃三十以前诗》的自序中,她写道:“余生六龄庭闱,教辨四声清浊,读唐宋人短篇诗。及长就外傅,优游文苑。”——六岁起在家里就开始受到了系统的古典文化教育,长大以后在文化人的圈子里交游。江安文风盛行,黄稚荃的本家黄姓为江安望族,母樊氏知诗书、通歧黄、善绘画刺绣。父亲黄荃斋是江安才子,做过省议员,精诗词、工书法、晓音律。虽为旧时人物,但黄老先生对于女孩子的教育确实具有超前意识,黄稚荃及两个妹妹少荃、筱荃均得到良好的教育。黄稚荃幼承庭训,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无所不览。十一岁随父赴成都求学。民国19年(1930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次年,以研究成果《楚辞考异》一巨册及自作诗一册报考北平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科学门,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从著名学者、诗人黄节(晦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民国22年,因患骨结核,回四川疗养。翌年病愈,留成都在四川大学等校任教。教学之余撰写出《文选颜鲍谢诗评补》、《论颜谢异同》等论著。民国33年,黄稚荃被聘为重庆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委会编审,民国35年,国史馆正式成立,被任命为国史馆纂修。20世纪50年代,黄稚荃写成《前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及成立经过》一文,存史价值甚高。黄稚荃以工诗书画名世。早年即以《稚荃三十以前诗》的出版和出色的书画成绩而有“诗书画三绝的蜀中才女”之名。她的文艺论著《杜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杜诗扎记》、《李清照著作十论》等,自成一家之言。黄稚荃善画,二十九岁时所作工笔白描《洛神图》,诸多名家曾为该画题款。喜画墨梅亦为多人称道。黄稚荃精于书法,数十年练笔不缀。20世纪80年代应日本友人邀请,书《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诗》一幅,东渡日本展出,受到日本书法界激赏,作品收入日本编辑的《图录》出版。今峨眉山、乐山乌尤寺、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江油李白纪念馆等,藏有其书画作品。民国32至38年,曾被推选为四川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及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民国32年春,其夫冷融在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和西康民政厅长任内时,因力主抗战和严禁鸦片,触怒军阀和西康部分官员,被人杀害于返康途中。西康财政厅李厅长则衔命送来一百万元巨额支票一张,意在以缄其口。她顶住威胁、峻拒利诱,义正严词地道出了冷融被害的真相。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国民政府遣人送来机票两张,力劝黄稚荃携幼子去台湾,被她断然拒绝。新中国成立后,黄稚荃历任重庆市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等职。先后在成都四川大学文学院、重庆西南师范学院等校任教授。自1982年起,黄稚荃先后担任过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成都画院顾问等职。暮年,将一生治学成果辑成《杜邻存稿》一册,199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稚荃病逝于成都,享年85岁。
人物品德
黄稚荃的诗来源于她那饱经忧患的生活。但凡涉及她丈夫的文字里,总会感受到她对夫君冷融(字杰生)的怜爱与尊敬,她希望能够相夫教子、长相厮守。然而世事险恶,冷先生在蒙藏委员会和西康省民政厅任上,因为力主抗战、严禁鸦片、整肃吏治,触怒了当时的军阀而遭人暗杀于温江公平场。某些人想“尽快安葬”以草草了事,也有人寄来恐吓信,阻拦真相的调查。黄先生强掩悲痛,力申正义,要求当局“立即上报中央,请明令缉凶”。还撰挽联:“取义成仁,正气长昭君不朽;简贤依德,余生荼苦我应甘。”真挚情义,令人唏嘘不已。在《杜邻诗存》一书中,有一张黄先生28岁时就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的照片,在今天的人看来,她也是真正的美女。记得1995年夏天,徐氏同门佛山丁氏夜宿我家,翻阅刚刚出版的《杜邻诗存》一书时,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黄稚荃太美了。这才是真正的才女、真正的美女啊。”“母亲中年时,生活极度清贫,加以阿迪森斯病的折磨,真可谓贫病交加。”(其子黄怀昭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学生,黄稚荃先生在其晚年,整理出版了向楚的诗稿。她在《空石居诗存·前言》里讲:“乙未(1955年)冬,稚荃因病还成都疗养,常与先生相见,闲谈辄及诗”。自回成都养病以来,她的生活却是每况愈下,最困难的时候居然是“家中水米皆无,母子向隅,陋室无烟。”但是,黄先生并没有为困难吓倒,如她的儿子黄淮昭所回忆:“仍念书、练字不辍。”就这样,黄稚荃数十年潜心研究书法,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工,并善画墨梅。世人认为她的诗、史、书、画成就很高,号称“四绝”。今人以能够得到她的片纸只字为荣。黄稚荃由大家闺秀,到京都才女、青莲再世,到中岁抚孤、不改其乐,直到老年。她的品格、才学、艺术都得到世人推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艺术成就
黄稚荃早年曾师从著名学者黄晦闻、赵熙、向楚、谢无量诸先生,博采众家之长,造诣很深。黄长于诗、书、画、史,号称“四绝”,有“蜀中才女”之誉。曾数十年潜心描摹书法,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工,并善画墨梅,尤工于诗。名重士林,声望极高。早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国文系,1931年以全国前四名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后任四川大学附中、成都第一女子师范、成都第一师范、大同公学、成都公学教师和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等职。1943至1949年间,曾任四川省临时参议员、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编审、国史馆编修、国大代表和立法委员等职。1950年后,曾任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四川诗书画院顾问、四川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等职。
作品著述
黄稚荃著有《杜诗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杜诗札记》、《李清照著作十论》、《稚基三十以前诗》、《楚辞考异》、《文选颜、鲍、谢诗评补)、《杜邻存稿》等。
诗词情怀
黄稚荃经常随父游历。《杜邻诗存》有一张照片留下了父女俩游历的踪迹。在父亲的熏陶和自己钻研下,黄稚荃精于诗律,她的诗作在“三十以前之作,已熨贴而深秀如此。所谓卓然大雅之音,亦其材性之敏,有过人者矣。”(谢无量语)1937年夏,黄先生将诗稿寄给居住在香港的吕碧城,吕碧城见到她的诗稿后,即“奖誉有嘉”。在寄赠她本人的《传言玉女》一词中写道:“青莲再世,别是蛾眉娟_(hua四声,__,形容女子娴静美好)。”对黄先生的诗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吕碧城与鉴湖女侠秋瑾相知相惜,是人称“雄辩高谈惊四筵”的民国著名女诗人。二十世纪著名诗人、书法家谢无量在《稚荃三十以前诗》的序中评到:“集中丁丑避寇诸章,__(qin四声,马跑得很快的样子)摩少陵之垒。”指出她的诗作力追杜甫,有工部胸怀。实际上是因为除了黄稚荃先生热爱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歌,着意于杜诗,更重要的是她所处的时代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正处危难之时,人民在颠沛流离、水深火热里挣扎。作为身处其中、具有正义感的诗人,当然就有杜甫一般爱国爱民、悲天悯人的情怀。正如她的组诗《丁丑秋避寇还蜀杂诗》跋语中所记载的一样:“民国二十六(1937)年八月三十日,日寇大举进攻上海,十五日轰炸南京,予率诸幼稚还蜀,一月始抵重庆,途中作诗十四首。”其中之一:佳丽南朝地,偏安不可求。风掀黄海浪,兵逼白门秋。未觉还家乐,翻城避地忧。覆巢悲累卵,何处足淹留。该诗对于政府的偏安十分不解与悲愤,发出了“覆巢悲累卵,何处足淹留”的呼声。另外一首则讲自己在逃难过程中的感受:天地扁舟窄,凄凉八月决。荒墟余废垒,古树有归鸦。江水湛湛际,寒芦瑟瑟花。离心杂孤愤,日暮怅天涯。那种无以复加的离乱苦痛,只能用“凄凉”“孤愤”来表达了。她的老师赵香宋评这组诗中某句是“人在句中。”
书画作品
画作
社会评价
谢无量:黄稚荃诗作在“三十以前之作,已熨帖而深秀如此。所谓卓然大雅之音,亦其材性之敏,有过人者矣。”
吕碧城:青莲再世,别是蛾眉娟_。
陈沫吾:在当今时代的潮流中,黄稚荃先生以她独特的艺术家气质,在文史与艺术领域始终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那就是随处可见的在生命哲学之光照耀下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与同时代的女艺术家相比,黄稚荃先生的作品内涵有着更为丰富的哲学底蕴,展示的是一个睿智博学的知识女性,展示出的情感世界更为丰富、更为广泛,她广博的修养和深邃的情愫,使她多出了一份经过沉淀之后的宁静和理性。在今天这个文化大荟萃的时代里,重温黄稚荃先生那闪烁着生命智慧的诗篇,多少会给我们每一个后来者一些新的启迪与觉悟。
向黄:若论现代知名的女性教授,真是寥寥可数,难怪《现代学林点将录》有这么一段话:“中国古来既有闺阁诗人的传统,承此风气,新文化运动以来,‘美女作家’层出不穷,几可与男性群体分庭抗礼,而相形之下,美女教授则颇显稀缺。检点民国前后,显露头角者,略有..黄稚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