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_人物简介

如题所述


常_
常_(1917.2.4-1991.8.8),生于河南开封,原籍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无线电工程学、信息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7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长期从事无线电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信号与系统、天线理论和发送技术等方面造诣精深。
中文名:常_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开封
出生日期:1917.2.4
逝世日期:1991.8.8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代表作品:《无线电信号与线路原理》
个人生平
1917年,生于河南开封。
1927年,常_进入本县长育高等小学,接受新式教育,在扎实的诗书家学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他的知识和兴趣。
1929年,常_进北平私立四存中学(现北京八中)读初中。
1932年,升入北平市立第四中学(现北京四中)高中理科。
1935—193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
1936—1937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生。
1937—1940年,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0—1943年,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昆明无线电器材厂助理工程师。
1944—194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获硕士学位。
1945—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获博士学位。
1947—1952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副教授、教授。
1952—1958年,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副主任兼发送教研室主任,教授。
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一方面从事无线电发送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编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又一次在政治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精神。
1958—1975年,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无线电基础教研室主任、教授。
1970年,他被下放到江西鲤渔州农场。
1971年底,他离开妻子儿女,随系迁往四川绵阳分校。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仍然辛勤地教书育人。
1975—1991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1978年3月,他领导成立了属新兴学科领域的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室,设立了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业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开展了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培养了几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中国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2年,常_在国际模式识别会议上了解学术发展动态,在会下多方与国际上的著名学者交往,争取他们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使得中国于被正式接纳为这一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
1987年12月,他因年事已高而又工作繁忙过度,患脑血栓偏瘫在床上。
1991年8月8日,逝世于北京。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常_长期从事无线电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信号与系统、天线理论和发送技术等方面造诣精深。编著的《无线电信号与线路原理》一书独具特色,影响深远,为高等学校普遍采用。70年代末进行信息科学研究,其中广义拉德梅克函数系理论和信号重构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受到高度评价。
常_编著了一部有特色的无线电基础理论教材,对中国高等院校电路、信号与系统的教学与教材改革起了积极作用。在信息科学方面,从事信号分析和重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地球物理信号处理与识别应用技术研究,并积极倡导和开展了模式识别学科的研究,为增进中国电子和信息学界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作出了贡献。其子常振明是中信集团(Citic)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1、常_.环形天线.清华大学科学报告,1950,3(4):459—472.
2、常_.半导体放大器.自然科学,1951,1(3):189—197.
3、常_.利用通用曲线设计他激振荡器的工作情况.清华大学学报,1956(2):197—206.
4、常_.分米波三极管振荡器的工作情况与振荡条件.清华大学306组工作报告,1959:1—29.
5、常_.无线电信号与线路原理(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
6、常_.无线电信号与线路原理(中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6.
7、常_.有关沃尔什函数应用的几个问题.清华大学学报,1978(1):68~81.
8、常_,陈伟人.广义拉德梅克函数.应用数学学报,1985,8(3):257—267.
人才培养
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任教期间,尽管年事已高且社会工作繁忙,常_仍然坚持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一方面为研究生讲授“信息理论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带领导师指导小组培养了几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审阅了大批校内外研究生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并多次出席答辨会。在他的倡导下,实行指导教师集体负责制,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对研究生从选题、立论到成文都严格把关,在学术上,他要求学生养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他们提出的学术概念,总是反复讨论,力求确切;对他们撰写的论著,从纲目到行文、从文词表述到标点符号的运用,都要再三推敲,力求无误。他谆谆教导学生,不仅要求知,而且要求解求实。对研究生选题,他不是事先指定题目,而是选出几十篇国内外最新的有关文献,让学生通过阅读,理出一连串深层次的问题,并跟踪检索出一批新的文献,使他们能在拓宽选题思路的基础上选定更恰当更有意义的论文题目。
他的言传身教,使研究生一进入课题就受到良好的科学素质训练和培养。他还强调工科的学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篇论文提出的理论和算法,不仅要有合成数据验证,而且必须通过实际数据检验。80年代初期,他亲自率领师生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到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石油勘探部门进行调研,并选择这一领域为信号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和模式识别技术的应用背景,选出了一大批硕士和博士论文题目,提出了许多具有应用前景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解决国家的“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难题作出贡献。他领导的“地球物理信号处理与识别方法及应用”科研项目,获得了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思想上,常迥对学生也严格要求,教育他们要为民族自立、国家富强、使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献身。在他的领导下,整个博士点形成了一个有朝气、有理想、老中青团结协作、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的先进集体,使研究生在这个学术思想活跃、思想作风正派的环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好思想和好作风。1989年,这一博士点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首届全国高校教学优秀成果国家级特等奖。
人物评价
常迥教授博学多才,德高望重,为人师表。他正直朴素、谦虚谨慎、待人诚挚的优秀品格,博得了在他身旁工作和生活的同志们的一致赞赏和敬仰。早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求学期间,为给穷学友筹集路费,他卖掉自己的东西以救他人燃眉之急。在从海外回国之初,他这位“留洋”博士经常与师生们一起活跃在篮球和排球场上。当得知在四川绵阳分校工作的一名学生打坏眼镜时,他在北京为这位学生配好眼镜,买到工具书,并让自己的孩子赶往火车站托人捎去。为了几个数学上的疑难问题,他带领自己的研究生亲自到北京大学应用数学教授程民德家登门求教;恰逢程教授正在接待别的客人,出于礼貌,他竟不顾自己高龄在门外站立达一个小时之久。他注重真才实学,不耻下问。对于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美国博士后,常_亲自到宿舍问寒问暖,倾听这位年轻人的学术见解和管理意见,并及时采纳他提出的好建议。而在另一方面,常_也曾严肃地批评过国内学术界某些人对外国专家不切实际的过高评价,要求他们实事求是,不要盲目追随。在工作中,常_勇于承担责任而不图虚名,主动辞去各种名誉头衔,积极扶持新人。在生活上,他也善于关心他人,每当诸如中秋等传统节日,他即使躺在病床上,也会派人给他的研究生们送去月饼等礼轻义厚的慰问品。
在他70周岁生日之时,他给围坐在身旁的数代桃李门墙朗诵喜爱的诗篇,表达他“老牛应识前程远,不用扬鞭也奋蹄”的老当益壮的心境,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语重心长地提出了希望。他说,为了后代不再遭受他在青少年时期的苦难,中国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盘散沙,任人宰割,应该齐心协力,振兴中华。直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坚持撰写关于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与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和突变论)的文章,勉励后辈始终站在科学发展前沿,把眼光放在21世纪,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在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激励下,常_在无线电技术和信息科学领域勤奋钻研了几十年,也在讲台上耕耘奉献了几十年,他的业绩和贡献已被载入史册。1986年他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并获“人民教师”奖章;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荣誉奖。鉴于他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1989年,美国传记协会(ABI)授予他金钥匙奖。同年,他的事迹被收入该协会名人册(第三版)、英国国际传记中心(IBC)的世界杰出科学家名人录和世界前五百名人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