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正月游齐安》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

如题所述

宋代诗人王安石

原文: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後山前处处梅。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诗人在庚申年(北宋神宗元丰三年)正月游览了齐安(现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齐安独特的自然风貌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于是意犹未尽地说,只要他还活着,以后每年都要到这个地方来游玩。
齐安(即黄州)这个地方,背靠高山(大别山),面对大江(长江),是一个山水兼备的好地方。有趣的是,初春时分,这里山地与水边往往气候迥异。诗中第一句“水南水北重重柳” 显然写的是浓浓的春色:长江的南岸与北岸,成林成片的柳树已经开始露出嫩绿的枝叶;但第二句“山后山前处处梅”,写的却又是冬景:顶霜傲雪的红梅在大别山的崇山峻岭间处处开放。春天的景色与冬天的景色竟然在同一块齐安大地上共存,的确是一幅令人感到惊异的景象。
这种在齐安大地上于冬春交替时出现的景象,大概是别的地方很少看见的,所以诗人对此特别难以忘怀,于是吟出了第三四句:“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人的形骸和世间万物一样,始终是会化为乌有的。但是,只要我的形骸还没到化为乌有的一天,我是一定会每年都趁着这个时分再到这里来寻访这难忘的胜景的。由此可见,诗人对眼前的美景色是如何地眷恋了。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