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驱动芯片行业深度研究

如题所述

显示驱动芯片(DDIC)作为显示面板的“智慧中枢”,掌控着屏幕的生动呈现。在液晶(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微LED这三大主流显示技术中,各有千秋:LCD凭借成本控制和护眼特性广受欢迎,但色彩表现欠佳;OLED以其卓越画质征服市场,但寿命相对较低,烧屏现象时有发生;而Micro LED则凭借高潜力,但技术成熟度仍有待提升。2022年,LCD占据市场主导地位(52%),OLED紧随其后(35%)。

DDIC根据显示技术的不同,可分为LCD DDIC和OLED DDIC,它们分别适应了各自的技术特性。比如,LCD DDIC通过TFT调控OLED的发光,其亮度受电流控制。按分辨率,DDIC规格涵盖从HD、FHD到4K、8K,数量随着面板尺寸和分辨率的提升而增加。在集成度上,分离型和集成型如GIA技术各具优势,前者减少了空间占用,后者如COG、COF和COP则带来不同的成本效益和显示效果,如无边框设计。集成功能区分有Touch + Display和TDDI,DDIC产业链涵盖了设计、代工、封测和组装等环节,工艺节点跨度广泛。

2022年,受半导体短缺和市场波动影响,全球DDIC需求虽遭遇下滑,下滑幅度达到10%,但2023年的复苏势头可期,预计需求量将达到79.8亿颗。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液晶电视(38%)、智能手机(18%)等传统应用,以及车载显示屏、AR/VR等新兴市场。随着大尺寸液晶面板升级到4K、8K,对DDIC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而OLED渗透率提升使得DDIC工艺制程面临新挑战。AMOLED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渗透率从42%提升至46%,预示着OLED DDIC市场的强劲增长,CAGR达到13.6%。

面板产业链的复苏也带动了DDIC行业,大尺寸液晶价格反弹明显,小尺寸液晶市场竞争加剧。大尺寸液晶市场竞争格局优化,龙头厂商在供需平衡上占据优势。DDIC价格受面板涨价影响而回升,厂商营收逐月增长。国内厂商如联咏、敦泰、瑞鼎等一季度存货减少,显示出Driver IC价格可能触底反弹的迹象。中芯国际预计在第二季度产能和营收恢复,部分得益于12英寸新品的推出,显示产业链的复苏正在传递至DDIC领域。

中国大陆DDIC产业正加速转移,产能集中在本土,预计2025年占比将达到76%。本土供应链正逐渐转向,晶圆制造如中芯国际和晶合集成支撑着代工基础。12英寸晶圆制程的优势使得DDIC代工价格相对合理,制程节点的广泛覆盖影响着供需关系。中国大陆DDIC厂商在LCD和OLED市场快速崛起,凭借产业链整合和技术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

中国企业在大尺寸面板和智能手机领域LCD/DDIC市场表现抢眼,如奕斯伟和集创北方等。其中,晶合集成凭借150nm至90nm制程的量产,55nm制程的风险量产,显示出供不应求的市场态势。公司积极开发新制程和应用,如90nm和55nm CMOS图像传感器,以及微控制器、逻辑芯片等。其他企业如颀中科技、新相微和天德钰等,也在封装测试、研发和市场应用中崭露头角,反映出行业景气度的回升。

2023年,随着工价的下调,芯片设计公司的盈利有望提升。中颖电子在MCU和AMOLED驱动芯片领域持续增长,而新相微和天德钰等企业的产品广泛应用,显示驱动芯片市场前景可期。在全球MCU市场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尤其在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随着供需关系的调整,中国企业在显示驱动芯片行业的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有望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整合中占据一席之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