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中什么是借住文字的社会?

如题所述

中国最早是没有文字的,农耕文明将人们束缚在一小块一小块的土地上,大家都活在熟人的社会里,有时候人们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够完成交流的目的,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的事情慢慢变多了,为便于记忆,就拿个绳子,系上一个个的小疙瘩,这就是最早的“结绳记事”。

文字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文字并不产生于乡土社会这样的基层,而是在上层社会中出现的。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文字的内容大多是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中国最基层的乡土社会,人们有着自己的一套交流和表达体系,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于“文字下乡”进行了长达两篇的记述,他通过社会学的角度,道出了文字并不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必需品,这样的论述与当时的主流观点并不十分契合。

下面我将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解读《乡土中国》第二篇《文字下乡》、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目的是找到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同时结合如今社会的发展状况,谈谈现阶段费孝通对于文字下乡的观点是否有借鉴意义。

文字下乡的历史背景?

二十世纪初的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卢作孚、陶行知等一批教育家和知识分子,以挽救乡村破败命运为己任,满怀救国热忱,致力于乡村教育和社会改造,他们教乡下人读书识字,兴办农村知识学堂,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运动。而“文字下乡”就是这次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文字下乡”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命题,在此之前并没有这样的具体说法。

《乡土中国》对文字下乡的看法与观点?

文字是人类互相交流的一种工具,属于象征体系的一种表达形式,语言、表情、动作等都是象征体系的一部分,而乡土社会中大部分为面对面社群,这部分社群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等象征体系,高效的代替以文字为核心表达方式,文字下乡现阶段不是乡土社会的必需品,只有乡土社会的基层发生变化时,文字才可以成为必需品。

象征和象征体系的含义?

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和动作,是多数人共认的意义,这些附着意义的事物和动作构成了象征体系,通过记忆和传承代代相传,这是人和动物一个根本的区别所在。

费孝通是否反对文字下乡?

不反对。费孝通在文中明确表示不反对文字下乡,但是在农村几个学堂,改变不了城里人所认为乡下人“愚”的现状。

“愚”的含义?

城里人经常对乡下人持一种“愚”的观点,这里的“愚”是不聪明、智力低下的意思。

一个人能够使用文字是不是智力高的表现?

不是。会不会使用文字,就如同乡下人不懂交通规则和城里人分不清苞米和小麦的区别一样,都是认知的差异,你在笑话乡下人“愚”的同时,乡下人也会因你不懂农村而笑话你是个“笨蛋”。

现阶段研究文字下乡的意义?

费孝通提出关于“文字下乡”的观点距今已有70余年,这样的研究结论是否适合我们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值得深入讨论。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文字已成为每个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不掌握文字在如今的社会寸步难行。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中国的农村人口大量的涌向城市,造成了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农村学堂由于生源的降低而日益减少,现如今的农村人员年龄结构以五十至六十岁为主,这部分人群大部分为小学毕业,甚至大部分为文盲,他们是以乡土社会为主导的人群,如何与这样的群体进行交流,费孝通的观点值得借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