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把死囚放回家过年,并约定秋后回来问斩,为何无一人逃跑?

如题所述

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查复核案件,当然最主要的是死刑案件。皇帝亲录,一来说明唐朝时期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二来是皇帝不放心底下这些干活的;这项生杀大权握在皇帝手里,人命关天,皇帝给予特殊关注,也是理所应当的。

其实,卷宗并不是很多,唐初改革隋朝律法后,减少了很多死刑条文,贞观初时,有几年,全国的死囚犯还不足百人。就是到了公元632这一年,全国的死囚犯也仅为390人,而到皇帝这里的也就30多人。

太宗在审查案件时,看到判死刑的这些人面黄肌瘦,甚是可怜。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在封建社会,官员在审理刑事案件的时候是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的。一般皇帝钦点的死囚,都是经过层层的审查,受尽了各种刑罚,而且也被关押很长时间了,加上长途解运,肯定多数是无精打采,生无可恋。

太宗看到这些人以后,心中的怜悯之情泛滥。于是他心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给这些死刑犯一年的时间,让他们回家处理后事,一年后回来伏刑。

第二天早晨,太宗就把这个想法拿到朝上跟诸位大臣商议。大臣们虽为当今皇帝的仁慈感动,但是也很担心。这些死囚都是一些杀人越货、强盗无耻之徒,一旦放出去,岂不天下大乱!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命令,没有附条件,没有保障措施,也就是说没有狱吏跟着,没有监视,无异于放虎归山。

于是有些大臣站出来反对,请求太宗打消这个念头,说这样太危险了,把这些死囚放回去,不知道来年能不能回来是另一回事,万一他们去危害社会怎么办?

其实大臣们的想法,太宗也想过,他刚开始的时候也觉得这个想法太荒唐,可是又一想,大唐上下几千万人还能奈何不了这三百多囚犯;再说按国家的编制来看,州府以下管理机构就有四级,全国这么多官府衙门管理一两个死囚,还是非常轻松的。况且这些都是死刑犯,他们在将死之时还能得到法外开恩给他们一年的幸福时光,他们感激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想其他事情呢。

太宗用这些理由说服自己的同时,也说服了劝谏的大臣。于是,就在这一年腊月的一天,太宗下了一道让全国震惊的圣旨:全体已决定执行死刑的囚犯,一律放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年之后的秋天再来京城执行死刑。

贞观八年,也就是公元633年的秋天,长安城宽达150米的朱雀大街老早就被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拥堵得水泄不通,因为今天是一个谜底要揭开的日子。对于当今皇上的大胆行为,大家都抱着拭目以待的态度。

很多人都觉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对那些被定刑的死刑犯,他们知道了自己能有逃出生天的一丝希望,就肯定不会放弃。

然而,结果让全城百姓大跌眼镜,只见这些死囚们真的一个一个回来了,一个,两个,三个……约定的时辰到了,数一下人数,389个,只有住在京畿扶风的个死囚迟迟未到。

这时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唐太宗,只见唐太宗不慌不忙地挥挥手说:“再等等!”

随着一声马鸣,最后一个囚犯坐着马车抵达了刑场。原来这个人在回来的时候生病了,耽误了时间。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感动了,一是为唐太宗的圣明,二是为了这些囚犯的诚信。就连唐太宗本人也深感震撼,后来他就把这些死刑犯全部赦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8
这是因为这些人犯了很重的罪,如果逃跑的话,很有可能会连累自己的家人和亲人,并且他们也非常感激李世民这样的决定,所以就没有想过逃跑,
第2个回答  2020-12-28
因为如果逃跑了,就会连累到自己的家人,所以这些逃犯为了自己的家人,没有一个人选择逃跑。
第3个回答  2020-12-28
唐代在城市中施行里坊制度,上到京城、下到地方城市都是如此。坊是基本的居民管理单位,平面方方正正,有一整圈围墙,居民都住在里面。每天早晚,坊门会定时开闭,大晚上没有特殊原因是不能离开坊的。他们内心有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当时逃亡并不容易。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