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小冰期现象?

如题所述

公元1627年8月24日,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内,一场隆重的登基仪式即将进行,大明帝国迎来了它最后一任皇帝。与哥哥天启对权力毫无兴趣不同,这位刚刚即位的少年天子,对于治理国家充满了欲望。所说,朝臣们为朱由检拟定了4个年号,分别是乾圣、兴福、咸嘉和崇祯,他毫不犹豫地选定了最后一个。意指他的统治时期将是一个吉祥如意、充满幸福的好年头。然而,历史偏偏又一次捉弄了大明王朝。天下太平的盛世并没有如期出现,等待崇祯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噩梦。

灾难的征兆在崇祯登基之前便已初露端倪,万历末年,前所未有的寒冷席卷全国,即使是气候温暖的广东地区,大雪也连续六到八天。山谷皆被冰封,这是自大明建国以来,前后未有的事情。

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广东雪,时恒阴,寒甚。白昼雪,下如珠,次日复下如鹅毛,历六日至八日乃已,山谷之中峰尽壁立,林皆琼挺,父老俱言,从来未有,此后连岁皆稔。

                                                                                                                                ——《云南通志》

而更为糟糕的是,这样恶劣的天气仅仅是一个开始。

在紧接着中世纪温暖期之后,发生了一次气候转冷,大致时段是公元1420年到1900年,将近五百年的一个气候寒冷的时段,中国历史地理学学者称其为“明清小冰期”。

根据考古资料和历史记载,中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提出,大致从明太祖创立明朝开始,中国进入到了历史气候中的第四个寒冷期。在明朝最后两个皇帝天启和崇祯统治期间,气候寒冷达到极点。而伴随寒冷天气一起到来的则是严重的干旱。中国的历史阶段一直是一个农业立国的传统延续,经济基础也主要在农业,农业收成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热量条件,一个是水分条件。水分条件不足导致干旱,热量条件不足导致寒冷,都是会导致减产、歉收,甚至是绝收。

从崇祯即位开始,大旱几乎连年不断。崇祯十一年,旱情更是遍及西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大旱过后,蝗虫灾害随之而来,漫天飞舞的蝗虫遮天蔽日,草木和树叶几乎全被吃光。中国历史上千年不遇的大饥荒也相期而至。在饥饿的折磨下,百姓吃光了一切可以吃的东西。甚至出现了“炊人骨以为薪,食人肉以为食”的惨状。同荒于朝政的祖先相比,大明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典范。他一反过去父辈的怠政之风,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大明选择了这位励精图治的君王掌管政务确实是帝国的幸运。然而不幸的是,千年不遇的小冰期给这个农业帝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中国无粮不稳的社会结构中,粮食的减产意味着动乱的潘多拉之盒已经打开。

连年的灾荒引发民变,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关外虎视眈眈的女真人也成为明王朝最为致命的危机,内忧外患交替冲击着本来主千疮百孔的帝国根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5
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与银河系的天体运动变化有关,天体轨道的位置变化,可能导致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变化。
第2个回答  2021-02-25
因为太阳黑子的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活动减弱的情况,所以在明朝时期,会出现小冰期现象。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