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生育率断崖式下跌,哪些行业受影响最大?

在刚过去的周末,“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1%”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

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出生率。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向八点健康解释,“2020年出生人口1202万,死亡人口998万,净增长204万,而在14亿的人口基数面前,204万是一个很微小的数字,几乎相当于没有。”

中国人口生育率断崖式下跌,母婴行业,金融行业,学校,保险行业,服务行业、旅游行业等等这些行业相对来说都会受较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中国人口生育率崖式下跌的影响:
1、人口出生率波动过大,会导致人口结构失衡,导致抚养比陷入危险境地。截止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高达2.4亿,占总人口的17.8%,而越往后老年人口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但是相对来说,年轻人口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本来有3.6个年轻人来赡养一个老人,逐步演变成现在2.8个年轻人抚养一个老人,再下可能会是1.6个年轻人抚养一个老人,这样使国内养老金有可能呈现入不敷出的境地。但是如果人口出生数量波动不大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2、当老年人口逐步增多,而新增青年人口逐步减少。那么,政府为了维持正常开支,可能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这也是不得已的做法,但是这会导致国内消费水平低下,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现在日本经济不景气,就是老龄化时代到来,年轻人越来越少,消费能力也捉襟见肘,整个国家的创新动能也不足。
3、日本经济长期原地踏步不前,主要原因除了房地产泡沫被挤之外,也是出生率低下,劳动力人口供给不足等因素。原因很简单,由于劳动力不足,工资水平就要上升,企业成本就会上升,对外竞争力就会下降。当企业赢利能力不强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放缓。所以,人口红利并不在于人口数量有很多,而是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多大。如果我们中国新生儿人口出生数量长期低位徘徊,那人口红利很快会释放殆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6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普查结果出炉。其中,东北地区的数据引起关注。
目前,东北三省总人口约9851万人,接近1亿,规模依然较大。但从增长情况看,从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东北三省减少了1101万人,人口已经呈负增长。
近些年,低生育率与人口流失几乎已经成了东北的标签。东北为什么人少了?东北人都去了哪里?“振兴东北”能否抵挡人口负增长与经济下滑的趋势?东北需要怎样的“药方”?
东北少了多少人?
十年减少超千万,黑龙江少了近650万
“七人普”结果显示,目前,东北三省总人口约9851万人。官方表示,接近1亿的规模依然较大,但实际上,这是东北人口近十年来首次跌破1亿。
其中,辽宁约4259万人、黑龙江约3185万人、吉林约2407万人。
“七人普”公布的东北三省人口数据。

从增速来看,东北地区人口已经呈负增长。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东北三省减少了1101万人。相应地,东北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也从2010年的8.18%降至2020年的6.99%,减少了1.19个百分点。
具体到各省份,黑龙江人口减少最多。2010年时,黑龙江总人口3831万人。彼时,“3800万龙江儿女”的说法家喻户晓。2020年,黑龙江总人口仅3185万人。
十年间,黑龙江减少了646万人,占东北三省减少人口总数的近六成。
辽宁2010年时有近4375万人,到2020年总人口减少到4259万人,减少了116万人。吉林2010年时有2746万人,到2020年减少到2407万人,十年间减少了339万人。
东北人口是从何时开始流失的?
开始于2014年至2016年间
知道君梳理了2010年至今的十年数据发现,东北人口流失开始于2014年至2016年间。
2010-2020十年间东北三省人口总数及变化。

其中,黑龙江人口流失开始得最早。2014年黑龙江总人口3833万,较2013年减少了2万人。人口流失从这个时候开始,此后流失速度逐渐加快。
辽宁则是于2015年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4382.4万的总人口数较2014年减少了9万人,此后数据再未回正,人口流失一直持续到现在。
最后一个进入负增长阶段的是吉林。2016年,吉林总人口数2733万人,较2015年减少了约20万人。这是吉林人口负增长的开端,到目前流失程度已进一步加深。
2020年的普查数据尤其需要关注,这是东北人口断崖式下跌的一年。202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分别较上年末减少了566.3万人、283.4万人、92.6万人。
三省合计,2020年共减少了942.3万人,是2019年减少人口(约42万人)的约22倍,占三省10年人口流失总数(1101万人)的约86%。
2020年是普查年份,得到的是实际的确数,2019年作为非普查年份,采用抽样调查,得到的是通过抽样推算出的数据,存在一定误差。虽然由于两年调查方法不同,不宜简单作比,但超20倍的流失人口数据不容回避。
东北人有多不爱生孩子?
2019年出生率低于全国近0.5个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开始实施的年份,在政策的激励下,2016年、2017年也成为近些年里中国人口增长较多的两年。2016年,中国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带动总人口较2015年增加809万人。
东北三省2010年-2020年生育率(2020年数据尚未公布)

在东北,全面二孩政策也激发了一波出生“小高潮”。2016年和2017年,黑龙江出生率分别为6.12‰、6.22‰,辽宁出生率分别为6.60‰、6.49‰,明显高于前后的2015年和2018年。
出生人口增加缓解了当时两省人口流失程度加深的状况,但依然没能扭转人口负增长的趋势。2016年和2017年,黑龙江分别减少12.8万人和10.5万人,辽宁分别减少4.6万人、8.9万人,流失速度较此前明显变慢。
随着政策效应释放逐渐放缓,2018年,两省人口流失程度再次加深,黑龙江和辽宁当年分别减少15.6万人和9.6万人。
吉林的数据则呈现了不同的特点。2016年,吉林并未像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全面二孩政策的激励下出现一次人口增长“小高峰”。
相反地,2016年成为近些年(2020年未公布)吉林出生率最低的一年,仅为5.55‰。这也造成了地区总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当年减少了约20万人,是除2020年外,吉林人口流失最严重的一年。
以2017年作为分界线,在此之前,吉林的生育率一直是三省中最低的。2017年,吉林生育率反超黑龙江和辽宁,达到6.76‰,此后一直保持在6.00‰以上。
辽宁的出生率近些年变化不大,2016年以来维持在6.50‰上下。黑龙江则连续下跌,2018年开始跌破6.00‰,并维持在较低水平。目前,黑龙江已经成为三省中出生率最低的省份。
从全国来看,东北可能是最不爱生孩子的地区。2019年,全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出生率为10.48‰。而东北三省则在6.00‰左右的水平,黑龙江甚至不足这个数字,整体低于全国近5个千分点(0.5个百分点)。
东北人都去了哪儿?
一线城市、三大都市圈、海南
地区人口总量受到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以及外流人口三项数据的综合影响。东北地区人口死亡率近些年变化不大,低于全国水平。那么,影响人口总量锐减的,除了出生人口数量减少,还有人口的大量外流。
关于东北人都去了哪儿,“七人普”并未给出明确答案。不过,从总体方向看,我国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其中,东部地区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的39.93%,东北地区仅占6.98%。
过去一些年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报告大体也勾勒出了东北人口的外流方向。
2015年,标准排名(中国)研究院发布的一项全国大学生毕业统计表明,地处辽宁的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有四成学生流向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选择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就业。
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的罗丹丹曾参与编写《黑龙江省社会发展报告(2017)》,根据她的研究,东北人口的外流方向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
这份报告总结了东北人口外流的四大趋势,即人口净迁出规模正在减缓、外流人口年轻化趋势渐显、高学历人口流出比例增加、因务工经商外流人员的比例增加。
务工经商的外流人员中,大学专科以上人口占18.3%,高学历人群突出;企业主阶层占32%,专业技术人员占13%,创业型、技术型人才比例不低。此外,从户口身份看,农业户口占64.3%,农民工依旧是外流人口的主体。
对此,报告认为,农民工占外流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城市化发展的正常现象,但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创业人才外流已经引起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化,应引起重视。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则指出,从东北地区内部看,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向一些大城市,比如哈尔滨、长春、沈阳以及大连周围的都市圈集中,主要是由于这些地方比较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此外,近些年选择去海南候鸟养老的东北人也不断增多。
留下的都是哪些人?
老年人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
正如前述报告中揭示的一样,外流人口呈现年轻化趋势,留下的人里,老年人比重越来越高。
“七人普”公布的东北三省人口年龄构成。
七人普数据显示,辽宁60岁及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的25.72%,其中65岁及以上的占17.42%,这两项数据均为全国最高。
黑龙江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23.22%,其中65岁及以上占15.61%;吉林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23.06%,其中65岁及以上占15.61%。
东北三省人口结构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70%)4-7个百分点。
15-59岁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占比则与全国水平(63.35%)接近,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63.16%、65.23%、66.46%。
0-14岁人口的占比再次暴露出东北低生育率的问题。辽宁、吉林、黑龙江0-14岁人口占比分别为11.21%、11.71%、10.3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7.95%,低于全国水平7-8个百分点。
这样的年龄构成已经引起地区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前述报告指出,从2007年起,哈尔滨超过四分之一企业存在人员短缺现象,最为短缺的是制造业和加工业工人、岗位技术工和技术人员。
从性别比来看,东北地区区别于全国情况,表现为“女多男少”。“七人普”数据显示,以女性为100,东北三省的性别比在全国居最末三位,全部低于全国105.07的平均水平。
“七人普”公布的东北三省人口性别构成。
黑龙江性别比为100.35,即每100个女性,有100.35个男性。辽宁、吉林性别比分别为99.70和99.69,每100个女性,有不到100个男性,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女多男少”的省份。
东北为什么人少了?
东北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期,沿海更有吸引力
分析东北人口流失严重的原因,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东北地区人口的减少,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东北在我国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相对漫长且寒冷,一些东北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欧洲、美国都有这种现象。
此外,受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要看到,东北地区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其他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陆铭认为,在中国经济相对比较封闭的时期,东北地区最早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那个时候东北的整体发展速度比较快,发展水平比较高。但是,在今天的全球化大背景之下,这些优势在逐渐消失。
对这样的现象,陆铭认为需要客观看待。不要把人口流动当成是负面的东西来看,要看到人口流动是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
一个国家内部在畅通大循环的情况下,劳动力资源一定是会向就业机会多、收入增长机会多的地区去流动。如果给定一个国家的人口总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那么一定有些地方会成为人口流入地,另外一些地方则成为人口流出地。
人口流出对于当地人来讲,实际上是获得了改进自己收入和就业增长的机会,一部分人口流出对于留下的人来讲,可以获得更快的人均收入的增长。
陆铭表示,人口流出的地区不止东北,中西部地区也存在这样的状况。并且,地区内部的差异也很大,几个省会城市以及大连,人口还是在正增长。
东北需要怎样的“药方”?
找到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来源,一味扩新城不可取
数据显示,东北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有1650万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1/5。同时,这里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比如鞍钢、沈飞、一汽、哈电等一批国家骨干企业,此外这些年又成长起来一批新兴的高技术企业。
结合这些数据,宁吉喆认为,东北在科技人才、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交通设施等方面基础都是比较好的。当前东北经济发展的韧性仍在,潜力很大。东北地区实现振兴发展仍然具备很多有利条件。
对于东北的振兴“药方”,陆铭认为,应该在国家大的发展格局下找到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来源。
东北近年在一些行业上正在形成新的优势。比如旅游业,现在东北的夏季旅游发展得不错;在农业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东北土地条件、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农场的规模化经营、现代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是中国最高的地区之一。
此外,东北地区的“大国重器”在中国完整的产业链体系里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北一些大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在中国也是有竞争力的。
“至于最后有多少人留下来,这个实际上是由市场经济来决定的。”陆铭认为,现代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需要人力,那么人就会留下来;农业和旅游业就未必需要那么多人,人少更加有利于提高规模化经营的水平,反而能够提高人均意义上的GDP水平。
为了“留人”,东北一些地方政府正在通过“扩新城”的手段发展经济、吸引人才。
陆铭认为,对于建新城,我们长期以来有巨大的误区。一个地方的土地和住房需求取决于人口数量,而人口的数量首先取决于这个地方的产业能够创造多少就业机会,能够容纳多少人。
在没有产业发展的前提之下去建新城,从过去这些年走过的道路来看,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新城建设,但是需求不足,最后出现“鬼城”和“空城”的现象。
他同时提醒,新城建设的背后,很多是通过地方政府的负债去进行融资,如果新城建好,但却没有足够的产业和人口需求,就会带来投资回报下降以及地方政府负债水平的高企,这些必须引起重视。
“一个地方还是应该在城市建设方面去适应产业和人口发展的潜力,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把增加住房供应和新城建设作为吸引人的条件。”陆铭表示。
撰文 姜慧梓 编辑 木木夕
数据来源: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东北三省近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统计年鉴
第2个回答  2021-11-22
第一,人口出生率波动过大,会导致人口结构失衡,导致抚养比陷入危险境地。截止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高达2.4亿,占总人口的17.8%,而越往后老年人口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但是相对来说,年轻人口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本来有3.6个年轻人来赡养一个老人,逐步演变成现在2.8个年轻人抚养一个老人,再下可能会是1.6个年轻人抚养一个老人,这样使国内养老金有可能呈现入不敷出的境地。但是如果人口出生数量波动不大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第二,日本经济长期原地踏步不前,主要原因除了房地产泡沫被挤之外,也是出生率低下,劳动力人口供给不足等因素。原因很简单,由于劳动力不足,工资水平就要上升,企业成本就会上升,对外竞争力就会下降。当企业赢利能力不强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放缓。所以,人口红利并不在于人口数量有很多,而是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多大。如果我们中国新生儿人口出生数量长期低位徘徊,那人口红利很快会释放殆尽。
第三,当老年人口逐步增多,而新增青年人口逐步减少。那么,政府为了维持正常开支,可能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这也是不得已的做法,但是这会导致国内消费水平低下,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现在日本经济不景气,就是老龄化时代到来,年轻人越来越少,消费能力也捉襟见肘,整个国家的创新动能也不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6-24
首先就是老龄化问题,人口生育率断崖式下跌,那么必然会出现年轻人越来越少的现象,而老年人越来越多之事。这种情况下,生产力就会降低,家庭收入可能会被影响,家庭矛盾增加。其次就是当年轻人少了,即便科技发达,不需要更多生产力,但也缺少有想法的创造力,那么一个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快速老龄化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在几十年前,因为人口太多,以至于不得不限制人口出生,于是有了计划生育。虽然现在中国的人口基数依旧不低,但人口生育率却在飞速下降。有人会说人口少了,地球就会更加宽敞,难道这不是好事吗?从空间的角度来说,人口膨胀确实不利于生存条件,以及经济发展。但如果人口急剧下降,那么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就像现在,计划生育不得不被终止,国家鼓励生育二胎,甚至三胎,就是为了日益飞速增长的老龄化现象。有人做过调查,中国每3.3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不延迟退休的话,也就是说,不到30%的人口要被赡养。毕竟年纪大的人,各项身体机能都退化,需要有人照顾,即便他们有着不低的工资,即便他们不缺物质需要,但也需要情感爱护,更何况很多老人还没有富足的物质支持。老龄化的加剧,只能让年轻人压力更重,日常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子女,至少还可以分担,但如果都是独生子女,那么一对夫妻就要赡养四个老人。可想而知,年轻人的经济与精力都是不够的,那么家庭就会出现问题,幸福感就会大大降低。创造力虽说人口下降,也许会影响到生产力,但因为现代科技发达,智能机器替代人工也渐渐变为可能,所以人口的下降,不像以前那样,对生产力影响巨大。按理说这样的话,应该就不会影响到经济发展,但很不幸的是,人口的急剧下降还是会影响到人的创造力。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都会有惊天动地的创造力,可如果连人都没了,那肯定没有新鲜血液去创造。那么科技就有可能会停滞,甚至落后,最终影响到经济,就像20世纪一句经典的话,什么最重要,人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6-25
人口出生率下跌了,自然人口的数量减少了,年轻人变少了,老年人变多了,科技行业会受到很大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