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比较多的古诗

如题所述

1、《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第一首,写军令整肃,次首写战事之烈,末写军中庆功之宴。此题共六首,乃和张仆射之作,故诗语皆有颂美之意,与他作描写边塞寒苦者不同。

4、《折杨柳》

薛能

和花香雪九重城,夹路春阴十万营。

惟向边头不堪望,一株憔悴少人行。

杨慎《升庵诗话》评此诗云:“此诗意言粉饰太平于京都,而废弛防守于边塞也。”按杨评是也。盖用对比作法,不明言作意而自见。

5、《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火来即举烽火。写边塞戍卒之苦,极苍凉之致。

6、《暖川》

李益

胡风冻合鸊鹈泉,牛马千群逐暖川。

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

首二句写游牧民族生活中伟大画面。三四写征戍军人在冰天雪地中度着漫长岁月。两相对照,使人生南来军士不及北地牛马之感。又可知当时政府乏安边之策,而边将邀功,每喜生事,以致边地人民日在干戈扰攘之中,戍边士卒永无期满还乡之望。其戕贼民生之责,殆难宽恕。

7、《镇西》

天边物色更无春,只有牛羊与马群。

谁家营里吹羌笛,哀怨教人不忍闻。

唐代诗人《塞上》、《塞下》诸曲,其所描绘边塞寒苦与军士勤劳之作,皆有不满之意见于言外。

8、《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此王维《观猎》诗前四句,一作张祜作。

9、《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首二句先将边塞荒寒夜景写出,在此时此际忽闻何处胡笳声,引起征人万里离乡之感,故尽望乡也。

10、《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一首边塞诗,但与别的边塞诗不同,它写的不是黄沙漫漫、旌旗飞扬的战场,而是将士们一次难得的欢聚。“葡萄美酒”和“琵琶马上催”都有浓郁的西域风情,而“醉卧沙场”和“征战几人回”又让人想到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6
柳——伤别情怀,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以折柳表惜别、相留之意。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惜别怀远)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怨别之情。如 《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4)、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2. 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3. 南浦——水边送别之地

南浦多见于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的一个专名了。

南朝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5、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6.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1)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第2个回答  2020-11-28
1、月。①表达思乡、思亲念友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例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②历史的见证今昔沧桑感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③冷寂、凄清的感觉(多用残月来表达)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④清新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2、柳。“柳者,留也。”古人有折柳之习。古诗中常用“柳”表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游子思乡之情。例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梅、松、竹、兰及若干香草。用来托物咏怀,表达高洁的内心世界或追求高尚的人格,或自比自喻,以物自况,暗寓诗人自己具有的高尚人格。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屈原的《离骚》。

4、桃、菊。隐士情怀,不落风尘,超脱凡俗。例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子规、杜鹃、鹧鸪。、思念故国之情。表达思乡例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但闻子规啼月夜,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6、舟。小舟、轻舟表达轻松、随意、自由之情。例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春。古诗中的意象很丰富。初春、新春表赞美自然新的生命力。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暮春表伤春之情,暗寓春光虽美却易逝,感叹人生韶华易逝或国运不济的也不少。

8、秋。古诗中秋的意象常表现为悲秋,表悲愁之情,暗寓韶华即逝、前途渺茫,国运即衰。例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求10个意象和关于这10个意象的诗句。

1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 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28
鉴赏古诗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规律:有些形象经常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而有些情感经常用某些特定的形象来表达。总结这些规律,对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思想情感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总结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形象出发总结情感,二是由情感出发总结形象。下面是笔者做的整理。各种常见形象(一)由形象出发总结情感,各种常见形象(二)由情感出发总结形象。1、月。①表达思乡、思亲念友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例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②历史的见证今昔沧桑感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③冷寂、凄清的感觉(多用残月来表达)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④清新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2、柳。“柳者,留也。”古人有折柳之习。古诗中常用“柳”表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游子思乡之情。例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梅、松、竹、兰及若干香草。用来托物咏怀,表达高洁的内心世界或追求高尚的人格,或自比自喻,以物自况,暗寓诗人自己具有的高尚人格。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屈原的《离骚》。4、桃、菊。隐士情怀,不落风尘,超脱凡俗。例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子规、杜鹃、鹧鸪。、思念故国之情。表达思乡例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但闻子规啼月夜,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6、舟。小舟、轻舟表达轻松、随意、自由之情。例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7、春。古诗中的意象很丰富。初春、新春表赞美自然新的生命力。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暮春表伤春之情,暗寓春光虽美却易逝,感叹人生韶华易逝或国运不济的也不少。8、秋。古诗中秋的意象常表现为悲秋,表悲愁之情,暗寓韶华即逝、前途渺茫,国运即衰。例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9、日暮(黄昏)、残照、残月、落花、残叶、秋风(霜风、晓风)秋雨、风絮、浮萍、羌笛表示 哀愁、感伤之情。例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孟浩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 兽。《醉花阴》(李清照)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
第4个回答  2020-11-27
晏几道(1048—1113),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他出身宦门,但不肯攀附权贵、趋从时俗,性情孤傲耿介,所以仕途蹇仄,曾监许田镇,后为乾宁军通判、开封府推官。由于生平遭遇变故,饱谙人情世态的炎凉冷暖,在他所擅用的小令中,多半抒写爱情离合和人生聚散无常的悲欢,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有《小山词》。
诗词鉴赏:
这首词也是怀人之作,上片写昔时相见,下片写今日相思。
起句前四字点明歌筵酒席,乃所见之地,后三字用唐人小说中人名,点明所见之人。范摅《云溪友议》所载韦皋和姜辅家中的婢女玉箫两世姻缘的故事,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以玉箫称此人,即所以说明她乃是莲、鸿、云之流,或者就是她们中间的一个。
次句,“银灯”点夜宴,“一曲”承“小令”来,“见”是初见,因是初见,前所未睹,故用一“太”字来形容其“妖娆”出众,因而一见钟情,生出下面许多文字。一曲又一曲地唱着,要花许多时间。在听她歌唱的时候,竟醉倒了,但谁能因之感到遗恨呢?她唱完以后,余音在耳,回到家里,酒还没有醒,又可见的真是醉得可以。两句着力写她歌声之妙,不独美艳动人而已。上片都属回忆。
过片写别后的情景。春夜孤栖,故觉“悄悄”;久不成寐,故觉“迢迢”。这不是一般春夜的感觉,而是某一个春夜极其怀念已经与自己相距很远的“玉箫”时的感觉,所以接写天遥地远,再见为难,唯有托之梦寐。“楚宫”字,也是暗示其巫山神女的身份,且为下入梦张本。李商隐《过楚宫》云:“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词人很可能从此诗得到一些启发。
结尾两句写相思之极,寤寐求之,一见钟情之深,用意是深入一层,用笔则是宕开一层。“梦魂”牵惹,非常迫切,但却有其“无拘检”的好处,即不比实际的人生会有许多间阻。由于没有这种或那种间阻,非常自由,故用“惯得”以拟议之。“过谢桥”而以“踏杨花”作陪衬,不独与上文“春悄悄”相应,而且合于梦魂缥缈之情景。着一“又”字,则可见梦里相寻,已非一次,与上“惯得无拘检”也相应。“谢桥”,指谢娘家之桥,犹谢家指谢娘之家。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诗意与此词下片相似。谢娘即谢秋娘,唐时名妓。
相传和晏几道同时的道学家程颐,也很欣赏“梦魂”两句,笑道:“鬼语也。”(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这句话不能直译为“这是鬼话”,只能意译为:“这样的词,只有鬼才写得出来!”连这个老顽固都被感染了,也说明这两句的确富于魅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