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学在今天过时吗?你怎么看?

如题所述

鲁迅的文学在今天并不过时。

鲁迅基于“立人”理想来解读传统的思想路径既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传统的复杂性,也促使我们认知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另一方面,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之际,鲁迅以“立人”为核心的文学对于“平等”的关注,以及其超越国界的普遍性价值取向,理应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被激活,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

鲁迅的文章即使在今天也不过时的原因。


一、怀疑与自我怀疑、批判与自我批判


鲁迅的文章为什么在今天也不过时呢?其实除了对传统社会的深度剖析,揭示出了很多国民性的问题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鲁迅的文章一直都处于一个批判与自我批判、怀疑与自我怀疑的状态上。

拿小说《狂人日记》和《祝福》来说,除了对他人的批判,文章中也有鲁迅对自己的审视。这种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态度,在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尤为明显。


在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描述了一个人吃人的黑暗社会,并且严厉地抨击、控诉了吃人的这种行为,但在最后,经过回忆和反思,鲁迅发现自己曾在不经意间吃过自己亲妹妹的肉,也和其他人一样,是吃人的人。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这个意思其实就是说,人在在社会当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影响,虽然“我”不想吃人,非常厌恶吃人,但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这个不良习俗的践行者。



《祝福》这篇文章当中,鲁迅写了封建社会制度下一个女性的悲惨命运,但除了对压迫女性的传统礼教的批判外,文章隐约中也有对“我”的批判。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对于祥林嫂的不幸,“我”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看客,在回答祥林嫂的问题时,没有深思熟虑,随口说了句“也许有罢”,让林祥嫂相信了阴曹地府的事。

而祥林嫂恰恰是因为迷信,才导致的精神崩溃,最后郁郁而终。“我”的这句模棱两可话,相当于把处在悬崖边绝望的祥林嫂又推了一把,间接地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当然,文章中也有对祥林嫂的批判,因为她总爱唠叨,总爱抱怨命运的不公。所以读者也并不喜欢这个人物,包括阿Q和孔乙己,很多读者都对他们呈现出强烈的厌恶感。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时都有可能成为鲁迅笔下的人物,或者说我们正是鲁迅笔下的人物。所以批判他们,不就是在批判我们自己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呢?

而百年前的鲁迅,也未必不知,自己刻画笔下的人物,正是在刻画自己。

所以鲁迅的文章高级就高级在这里,鲁迅不仅怀疑别人也进行自我怀疑,批判别人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正是因为这样,鲁迅的文章才经得起推敲,才能够流传于世。


二、象征与写实的写作手法


小说这种文学形式,非常避讳直言直语以及说教式的语言风格,所以在好的文学作品当中,都会运用到象征这种写作手法。而在鲁迅的作品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象征。

《狂人日记》中的“吃人”,象征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礼教制度,同时,“吃人”也可以理解为精神上的吃人,鲁迅后来的几篇小说,也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作。

小说《药》当中的人血馒头,则象征着革命者的牺牲。革命者为了群众而牺牲,可愚昧的群众却对此全然不知,还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有的人甚至倒卖人血馒头从中获利。


除了象征,鲁迅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写实。

写实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理解为如实的描写或叙述,简单说就是画面感真实。而这种手法被鲁迅运用到文章当中,又极大地增强了文章内容的讽刺性与荒诞性。

《狂人日记》中的“我”,从行为特征上来看,就是一个被迫害妄想症患者,其他人都是正常的,都是好人,这是写实的描写。

但读懂这篇文章后我们知道,“我”哪里是病人呢?围在“我”周围的,那群吃人的人才是病人呀。

所以说,只有在写实意义上,“我”是真的病了,那么象征意义上,这个社会才是真的病了。而且“我”越是有病,越是能突出这个社会的病态。


在《阿Q正传》当中,鲁迅又通过写实的写作手法,将主人公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展现得淋漓尽致。

阿Q挨了别人的一顿毒打后,却自欺欺人,认为那是儿子在打老子,就此在精神上反败为胜。除此之外,阿Q还认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因为状元也是第一个,所以阿Q心理又平衡了。



三、鲁迅文章中的柔情与悲悯性


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当中,除了尖刻,还有一丝温情。

如果总览鲁迅的诸篇小说,我们会发现,鲁迅在字里行间中,对于批判的人和事,也会有一份体谅和同理之心。无论是阿Q、祥林嫂还是孔乙己,鲁迅在描述这些人物生平经历的同时,隐隐中都包含了一丝悲悯。

《狂人日记》整篇文章阴暗恐怖,令人窒息,但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却写道:救救孩子。四个大字如同一声呐喊,在黑暗中燃起一把火炬,让人在绝望之中看到一丝光亮,充满感动。

这份柔情是给年轻人的,因为在鲁迅的思想里,他认为年轻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年轻人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救国的本质,就是要救救孩子们。


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叙述了父亲从生病到病故的经过,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庸医给父亲开的药方:要取蟋蟀一对,一公一母,还要是原配。

但在这篇文章当中,也不全都是对这种巫医不分的愚昧思想的批判。

文章结尾,鲁迅悔恨自己在父亲临终时对父亲大声呼唤,没有给将死的父亲以平静。相较于单纯的讽刺与批判,这段描写却格外打动人心。

正是这种柔情,让鲁迅的文章更加感人,同时,也正是这种柔情,让鲁迅的小说能够更好的被人们诵读流传下去,因为在这番柔情当中,寄托着一份美好的希望。


鲁迅的文章之所以不过时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几点外,还有一点就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度剖析与了解。

但很多人可能会说,鲁迅批判的是曾经那个封建社会,批判的是封建社会害人不浅的礼教制度,可实际上,时代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社会的一些本质却是不变的,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这也是鲁迅的文章能够反映出当下很多社会问题的原因。

也就是说,鲁迅的文章之所以不过时,是因为鲁迅的文章没有时代的局限性,其中的道理在这片华夏大地上,放到任何时代都适用。

由此可见,鲁迅对中国社会看的之透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18
我认为鲁迅的文学并没有过时;因为他在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在依旧有很多读者深受他精神的影响。
第2个回答  2021-12-18
鲁迅的文学在今天是比较过时的,因为鲁迅说的都是一些吃人的东西,就像是一些负能量的东西一样。
第3个回答  2021-12-18
不过时,鲁迅的思想非常的深刻,他的作品非常的精彩,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第4个回答  2021-12-20
不会过世的,很多人在生活中都非常的喜欢这个人的文学写得非常的精彩,而且也获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喜欢和观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