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平原特点

如题所述

地形地貌
地形的显著特点是地势低平,河渠纵横,湖泊星布,一般海拔5~100米,但海拔大部在50米以下。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为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大部海拔在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

中国地形图
鄱阳湖平原地势低平,大部海拔在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5]


形成过程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形成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整体。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等河流冲淤而成;苏皖沿江平原是受镇江和长江冲积形成的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
土壤状况
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地大部为水稻土。红壤生物富集作用十分旺盛,自然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达70~80克/千克,但受土壤侵蚀、耕作方式影响较大。黄棕壤有机质含量也比较高,但经过耕垦明显下降。紫色土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通常林草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结构,增强土壤颗粒的粘结力,提高蓄水保土能力。该地区的红壤、黄壤、黄棕壤与石灰土一般质地粘重,透水性差,地表径流量大,若植被消失、土壤结构破坏,极易发生水土流失;而紫色土和粗骨土透水性虽好,但土层多浅薄,在失去植被保护和降雨强度较大的情况下,亦易发生强烈侵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