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

如题所述

首先,“待如己出”的情感定位。对待学生的态度往往可以折射出一个教师的职业情感,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便是亲善的彼此定位,而师生关系则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类。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很多师生之间存在着不甚妥当的定位观:学生视老师如神像不敢亲近,老师待学生似家奴任意驱使。不良的关系必然导致学生对老师各种行为的反映效果偏离老师的初衷,从而严重地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教学任务的失败。
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在心理上拉近师生距离、保持一个融洽的教学共处环境,才能真正地为各种教学方法提供实施基础,最大化地减少知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消极损耗。当然,“良好”并不等于“越近越好”,师生关系的营造须秉持“过犹不及”的真理,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亲近到失调的地步,不仅不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会因教师威信的丧失、学生受制意识的减弱而产生更多弊病,甚至可能引发一些有悖师德的恶性事件。所以,最为合适的师生关系应如正确的亲子关系,严求之而不苛求之,关爱之而不溺爱之,在亲善的气氛下严格地实现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使教师这朵“刺玫瑰”不断地以知识的芬芳感染学生。
其次,“洞若观火”的知心之法。学生成绩不理想往往是因为没有遇到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式,任何学生的心都不会是完全封闭的孤岛,总会有一把正确的钥匙开启学生心灵的门窗。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熟知各种共性教育理论,还要善于活学活用,结合具体对象针对性地实现方法巧变。学习是脑力活动,教学的实际对象便是学生的心理,只有首先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才能有效地解决每个学生的个性问题,从而达到整体的优化提升。这一要求的实现既没有统一理念指导、又需要极大精力付出,故而强烈的责任心便是形成这一素养的必要前提。责任心使得人能够将职业视为事业,尽可能地熟悉工作中的一切存在元素,并结合自己业已建立的价值观念进行理性分析和感性应用,使之产生一系列综合性的效果以推动自身工作的积极发展。所以,在建立工作责任心的前提下培养对学生良好的心理把握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有志教师面前的必修功课。
再次,“兼容并包”的文化引入。学习是常被人们曲解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需要得到的是书本上、课堂里的知识内容,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观念。学习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对人脑的正向刺激,让人的思维能够在不断的感性接触、理性思考、实践指导的过程中形成良性的反应习惯,为以后应对各种不可能出现在教科书上的生活事件做足准备,这就需要尽可能多的、来自不同方面的、具有多种形式的文化引入。
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往往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以单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频繁灌输,导致学生产生精神上的过度疲劳,形成思维的僵化和迟钝。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要求教师能以兼容并包的方式,在合理的范围和程度下导入大量、多样的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刺激,充分提升其大脑对新事物的接收、理解、运用速率;同时,这些内容丰富的文化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思维素材,使其具备从多方面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在综合层面实现学生个人素质与学习成绩的双优化。
最后,“持之以恒”的职业态度。任何正确的方法都要以持久有效的实践为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没有坚持不懈的信念便没有出类拔萃的可能。在教学工作中,琐碎庞杂的操作细节往往使很多教师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放弃了之前既定的良好计划而选择自暴自弃,正是这种春天来临前的寒冬扼杀了许多本可大有作为的优秀教育人才。要想在深层次改造学生的心理,教师必须先学会以更高的标准优化自我的灵魂,要在实际工作中以信心为出发、以精心为保障、以热心为表现、以恒心为支撑,让自己在合理的纵向空间将积极的教学方法坚持下去,要明确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转化时间的客观理念,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搜集真实的素材以校正自己的教育因素。所以,持之以恒才是优秀教师最为宝贵的财富,这是小至教师个人、大到教育事业的必胜之本。
育人必先育己,教书必先教身;亲之则便解其惑,明之则可尽其能,足之则得修其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在这一景行之路上的每一步都必须牢记自己所背负的使命,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从业心态与职业素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的价值人生。我们,任重而道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17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
相似回答